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精準扶貧需“融資”“融智”“融商”有效結合

  • 發佈時間:2015-11-24 17:05:5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李延霞、吳雨)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扶貧如何“對症下藥”而非“大水漫灌”,是當下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積極探索的命題。專家指出,金融扶貧需要標本兼治,做到“融資”“融智”“融商”結合,增強扶貧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所有解決生産銷售各環節問題

  甘肅靜寧縣吳廟村的吳全全承包了5畝蘋果園,與以前費盡心思找銷路不同,今年他的4萬斤蘋果還挂在枝頭,就被外地經銷商訂購一空,價格還比往年高。給吳全全帶來便利的是農行甘肅分行搭建的“融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農民可以發佈自家農産品的銷售資訊,買家發佈需求資訊,有效解決了農産品“賣難”的問題。

  同時,針對農民少資訊、缺技能等問題,這個平臺還提供“融智”服務,國家“三農”政策、種植養殖技術、基礎金融知識等一應俱全,並提供專家線上諮詢、留言請教等服務。“以前都是自己摸索著種蘋果,諮詢了專家才知道何時施肥、何時剪枝才能保證好産量。”吳全全説。

  “讓農民能貸到款,還要會用貸款、能還上貸款。從産前的資金,到産中的技術指導,再到産後的銷售,我們要所有解決掉農民生産各個環節的難題。否則只給資金,解決不了後續問題。”農行甘肅分行行長南韓強表示。

  央行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貧困地區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8萬億元,同比增長17.6%,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3.2個百分點。儘管貧困地區信貸扶植力度不斷增強,但缺少技術培訓、資訊引導、農産品銷售難等仍是不少農民脫貧致富的瓶頸。

  著力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

  農業銀行的探索是近年來我國創新金融扶貧模式的一個縮影。郵儲銀行與農業部科教司開展合作,對農民進行生産技能和金融知識培訓,針對培訓合格的職業農民發放“智農貸”;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對轄內42個貧困縣的金融知識普及,提高貧困農戶對金融工具的運用能力……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由於在資金來源、運作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與財政等其他扶貧開發方式相比,金融扶貧立足於開髮式扶貧,堅持可持續性原則,既講資金投入又講風險防控,著力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

  “年年扶年年貧”是困擾扶貧攻堅的大難題。“在長期的金融扶貧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貧困地區要真正脫貧,需要有産業支撐,沒有産業支撐的扶貧很難保證不返貧。因此,金融扶貧要找準目標,著力提升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長王信説。

  王信表示,要依託貧困縣資源稟賦和産業特色,密切關注産業發展規劃和扶貧開發進程。比如積極支援贛南優勢礦産業發展,促進稀土、鎢等稀有金屬産業整合、精深加工,大力支援贛南臍橙、油茶等特色農、林産品生産、流通和加工。

  “在資金支援的同時,也要做好對産業發展預期的研判,從金融角度提出建議,協助地方政府優化規劃,規避發展風險。”王信説。

  政策配套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眾所週知,對貧困農戶發放貸款,風險較大,成本較高。如何建立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最大程度地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是推動金融扶貧工作順利開展的一個關鍵。

  “金融産業扶貧如果不能更有效防範信貸風險,就很難做到可持續發展。”湖南農村信用聯社主任李勤建議,提高産業扶貧貸款貼息水準,擴充産業扶貧風險補償資金,擴大金融産業扶貧的政策效應,同時從政策、資金、技術、資訊、市場行銷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讓貧困農戶想創業、敢創業,“想貸款”“敢貸款”。

  從長效機制上看,優化信用環境是必經之路。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曲家文建議,地方政府應積極塑造好金融生態環境,加大對不良資産清收和信貸保全給予司法及行政支援。同時建立面向涉農金融機構的農戶信用資訊徵集和信用評級體系,形成統一的資訊共用平臺。

  潘功勝表示,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金融系統自身努力,也需要加強與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工作合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