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能否靠科研成為千萬富翁

  • 發佈時間:2015-11-24 02:31: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我國去年共受理髮明專利92.8萬件,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專利申請量創新高背後,是轉化率低、週期長的嚴峻現實。尤其是集聚大量人才、積累海量成果的高校,大量成果在實驗室“沉睡”,老師對産業化積極性不高。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於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能否打通轉化“中梗阻”?創造一批身價千萬的教授、研究員?

  一批高校教師可能身價千萬

  申請項目、科研創新、發表論文、評聘職稱、繼續申請項目……在蘇州大學副校長路美健看來,這種缺少成果轉化環節的科研迴圈之所以長期在高校存在,教師缺乏積極性是重要原因。

  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科研人員的權益進行了全方位保障,將鼓勵更多高校老師成為企業老闆。蘇州大學的陳林森教授領銜創辦的蘇大維格數位光學有限公司,涉及奈米浮水印、3D圖像和光學膜等産品,2014年銷售額達3.5億元,目前已成功上市。

  “一批高校老師有可能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百萬、千萬富翁。”北京大學工學院副研究員張日葵説,科研人員可以圍繞一個行業開展科研,成果轉化收益的一半給予教授,“大家幹勁很大。”

  廈門大學教授趙金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隔膜技術,能大幅提升鋰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被江蘇一家企業看中。學校迅速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估,確定轉讓費用不能低於200萬元。趙金寶教授隨即委託學校與企業談判,很快達成協定,成交額280萬元。

  事實上,科研人員要享受鉅額轉化收益並不容易。近期,上海理工大學太赫茲技術團隊實施成果轉化後可獲得72%的收益,由此産生的個人所得稅高達400多萬元。而要享受個人所得稅稅收優惠,需要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的相關認定資料。但在科委這一頭,相關文件已經廢止,此路走不通。

  為了打通中間梗阻,上海市稅務局和市科委積極溝通,達成操作口徑:市科委相關部門可以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證明材料替代已被廢止的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證明材料,為上海首例轉化職務科技成果股權獎勵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掃除了障礙。

  考核,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權重

  “我們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劉忠軍説,他的科研團隊早已研製出新型骨科手術內置物,但一直在等待漫長的審批手續,而美、韓、德等國的類似産品,科研起步晚卻已經上市。

  中國技術交易所副所長李中華認為,修法後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全面下放科技成果處置、使用的審批許可權,各單位可自行決定;二是明確了公開交易既是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式,也是定價方式;三是提出了協議定價的交易價格公示制度。

  針對高校“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等傾向,新法明確,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應當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景泉告訴記者,2014年上半年,學院正式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權重。其中,縱向項目資金和橫向項目資金的考核權重由原來的1:8改為目前的1:1。“這意味著,教師們從企業拿到的科研資金已經超過從各級部門拿到的資金。”

  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出臺新規,評正高級職稱時,從事基礎研究為主的教師需發表6篇SCI論文,而主要從事應用研究的教師只需發表4篇SCI論文以及獲得3項發明專利授權。

  企業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應用成果

  “企業需要的不是‘指點江山’的概念,而是能夠實實在在應用的成果。”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俞開昌透露,公司曾與一所985高校合作研發一種纖維膜,一開始聽了教授的想法覺得可行,但一年之後項目還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始終沒有拿出硬邦的産品。

  新法提出,企業依法有權獨立或者與境內外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合作者聯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可以通過公平競爭,獨立或者與其他單位聯合承擔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新法明確了企業在科研中的主體地位,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福建華宇錚鎣公司副總經理蘇成喻説,公司分別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東華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其中和哈工大合作研發的一款自動檢測設備,能大幅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次品率,每年産生效益超過3000萬元。

  目前,華宇錚鎣公司擁有省重點實驗室、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多個創新載體,一批專職研發人員科研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校企合作必須找到雙贏機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世成介紹,公司和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合作率先研製出戊肝疫苗後,並沒有一次性買斷産品專利,而是與校方建立利益共用、風險共擔機制。在産業化階段,企業投入資金建廠並將成果投入市場,校方根據産品銷售情況,按照一定比例獲得收益。

  高校成果轉化需要專業的技術轉移機構

  “我們經常碰到這種情況,企業聯繫學校想尋找某方面的技術,但是學校現有的成果無法滿足企業的需要,或者是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小樣階段,企業無法在實際生産中複製。”在蘇州大學産業管理辦公室主任沈銘看來,很多科技成果難以滿足企業需求是造成其“沉睡”的重要原因。

  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首先要讓其“更接近市場”。沈銘建議,應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障礙,促進科研人員在高校與企業間合理流動。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單獨申報國家級課題難度依然很大。蘇成喻説,申請課題過程繁瑣,驗收條件往往和實際脫節。“希望有關部門建立研發後評估機制,對於企業研發出來的、對市場産生積極影響的科技成果,給予直接獎勵。”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説,同樣的課題,全國有很多單位都在做,資源被浪費,真正産業化的可能就只有一項,甚至沒有。

  “希望有關部門整合資源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分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解決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問題。”王茤祥説。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缺少市場化評估機制,造成科研機構惜售科技成果和企業不願風險投入的局面。”東南大學副校長王保平認為,應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提供成果篩選評估、交易轉讓、孵化培育、組建企業等一條龍專業服務。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