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 聽民聲:一個貧困村的眾籌扶貧實踐
- 發佈時間:2015-11-23 11:21:1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太原11月23日電(記者晏國政)“我在村裏的合作社打工,每個月能掙2000元,再加上幾年後的分紅,實現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白家灘村貧困戶張保俊信心滿滿地説。
52歲的張保俊一家四口人,包括一位80歲的老人和一個上大學的兒子,自己在十年前因為治療腎病欠下30萬元外債,至今還有數千元沒有還清。因為得病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這些年家裏只靠妻子種地和低保有點收入。
讓張保俊樹立脫貧信心的,是他此前從來沒有聽説過的“眾籌”。
地處呂梁山區的白家灘是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158戶、628口人中,有貧困戶60戶、貧困人口249人,還有35戶低保戶和五保戶。
村支書尤愛忠説:“過去搞了一二十年的扶貧開發,在上級單位幫扶下,村子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但在産業發展上沒有什麼進展。全村農民主要從事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由於缺乏技術和資金,部分農民收入很低。”
2014年初,在山西省統一部署下,山西證監局到白家灘村開展定點扶貧。根據該村實際情況,扶貧工作隊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選擇蛋雞養殖和養羊作為主導扶貧産業,並依託村裏的能人成立了兩家股份制農民專業合作社。
山西證監局扶貧工作隊任承業説,確定了主導産業,發展資金就成為最大難題。為此,山西證監局發揮自身優勢,依託山西省投資基金業協會,通過債權眾籌的方式,從20多個機構和個人手中募集資金170萬元。
為了更好發揮資金帶動效應、解決産業與貧困戶之間的聯繫問題,扶貧工作隊決定將眾籌資金中的70多萬元無償轉借給全村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35戶低保、五保戶,戶均達7515元。貧困戶利用這些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剩餘眾籌資金以借款的方式借給合作社用作運轉經費。
所有眾籌資金將全部由合作社償還。根據合作社與出資人簽訂的借款合同,5年後歸還本金,五年內以實物等方式只還利息,年利息為8%。
記者在離白家灘村不遠的一處山腳下看到,兩棟可容納2萬隻蛋雞的現代化雞捨已經有序運轉,蛋雞的喂料、除糞等養殖工作全部實現自動化。合作社理事長尤存林説:“過去我自己養雞,規模最大時只有6000隻,而且雞舍很原始。現在利用眾籌資金,不僅建起了現代化雞舍,養殖規模也達到2萬隻,年底將擴大到2萬8千隻。”
尤愛忠説,眾籌扶貧幫扶的對像是村裏最困難、大多數缺乏勞動能力的95戶農民。他們不需要投入資金,也不需要承擔債務和市場風險,在合作社經營獲利之後就可以股東身份獲得分紅收益。
根據測算,三年內白家灘村蛋雞養殖規模如果達到預期的5萬隻,年純利潤可達到100萬元,其中80萬元用於分紅,每位貧困人口可獲得2758元,進而實現穩定脫貧。與此同時,合作社屆時還可解決20位貧困農民的就業問題。
任承業説,為了減輕合作社發展負擔,山西證監局專門在太原市民政部門設立定向捐贈賬戶,在證券期貨行業內募捐資金78萬元,供合作社無償使用。與此同時,多次與扶貧部門協調,爭取比照扶貧貸款貼息政策眾籌資金的利息進行貼息,降低合作社眾籌資金融資成本。扶貧工作隊還積極幫助合作社聯繫相關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協調産品的銷售問題。
太原市和婁煩縣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儘管目前採取了超常規扶貧措施,但財政扶貧資金仍處於緊缺狀態;一些貧困村內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大多為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能力的極貧戶,常規脫貧方法很難産生好的效果。白家灘村眾籌扶貧模式,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場化手段支援産業扶貧,有效解決了扶貧資金短缺問題,並扶持了貧困村的主導産業。同時通過無償轉借的方式,可以實現極貧戶的穩定脫貧,很好地解決了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諸多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