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真的主打“數據”嗎?
- 發佈時間:2015-11-17 21: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不久前的雙十一狂歡購物節,許多人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只需要短短幾分鐘。與傳統的逛幾條街進多家商場試穿、淘貨模式不同,大數據支撐下,人們要做的只是網上瀏覽、對比、點擊選擇。甚至有的時候,連“淘貨”的步驟都省了,網路會悄無聲息地在大數據的分析下推送用戶喜歡的産品。
大數據正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種種便利,讀書、購物、存儲等的時間大大縮短,關於大數據的討論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工程師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實:大數據已經開始獨立於人,在人類社會加自然界的二元空間之外,形成單獨的資訊空間。
在11月17日北京舉辦的數字化知識服務科學與工程2015國際高端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表示,“五十年以前人類還是二元空間,那時候的資訊還依靠人來發出,資訊來自於人類社會。人寫書,人開會交流,人使用媒體,電腦的資訊都是人輸進去的。後來人們開始把資訊進行互聯,有了網際網路、行動通訊和搜索技術,資訊通過網際網路開始直接來自於物理世界,去年相關調查發現,網路資訊60%不是人發送的,而是爬蟲發送的,絕大部分網路上資訊的流量不是被人所佔用,而是被機器人所佔用,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時代。”潘雲鶴説。
大數據時代真的主打“數據”嗎?許多國家開始著手對“數據”做文章。2001年中國政府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開始進入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數字圖書館。目標是讓所有人不論何時何地都能通過網際網路訪問到全人類的知識,這個項目一共實現了250萬冊圖書的數字化。
“雖然項目一開始是為了向全世界提供圖書和資料,但是後來發現它不但可以借書,而且可以有很多新的服務,比如通過它可以實現在網陳情問名勝古跡,裏面有敦煌石窟數字化三維造型,比如該項目把中國900多個書法家4000多件作品進行了數字化,因此它可以幫助全世界學習漢語和書法的人練習書法,也可以用它進行書法的設計。”潘雲鶴説。
甚至有浙江大學的一個博士生利用大數據編成了一本“紅樓菜譜”,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把《紅樓夢》當中各種各樣的烹調內容和各種各樣的菜譜聯繫在了一起,把電視台中各種關於烹調的過程找出來,還把植物學和農業當中植物種植方式和營養的內容找出來。
“我們發現海量數據如果能彼此打通,從這中間可以産生出大量新的知識,我們把彼此聯通的海量知識稱為數據海,圖書館如果擁有數字海的話就可能發展成為數字圖書館,就和原有的圖書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能。”潘雲鶴説。
因此,大數據時代不是只“主打”一組組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産生更多的功能,僅僅挖掘大數據是不夠的,應該從大數據走向大知識。
在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正在將中醫大數據變為新的知識。他們把各種各樣的方劑、疾病、醫生、病人互相打通,將網際網路、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聯繫起來,進行深度的搜索。這樣一來,既可以研究中藥裏某種化合物的成分,還可以對藥材進行各種各樣的鑒別,對藥材如何組合進行分析,這對於醫生探索新的藥方有非常大的幫助。
正是基於大數據到大知識的探索,中國工程院在2014年成立了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希望把多個數字圖書館、多個專業數據庫和世界上各種各樣跟工程科技有關的網站連在一起,讓大量的數據形成數據海,用數據海的特點從不同角度獲得新的知識和新的認識。
潘雲鶴説:“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將為各個院士提供研究我國戰略所需要的知識,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向全體工程師們開放,讓我國的工程師利用其開發新的産品,了解全世界在該領域的研究進程。此外,這個中心還要承擔支援我國的産業轉型的重任。”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研討會上表示,大數據與智慧終端、移動互聯等相互結合,進一步推動了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進一步開拓了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提升了政治統領和行業發展的決策科學化水準,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以大數據為主的資訊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國經濟網記者 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