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收藏品拍賣“前期費用”亂象:拍賣公司“話術”誘導

  • 發佈時間:2015-11-16 07:2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盧淑嬋 趙朋樂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方莊附近一家拍賣公司內,公司銷售人員在接待前來諮詢拍賣事宜的客戶。

  

  沈阿姨在家中展示自己部分紀念紙幣。她前年花不到一萬元購買的紀念紙幣,被拍賣公司銷售人員估價為32萬元。

  

  沈阿姨與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所簽的委託拍賣合同。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公司並無拍賣資質。

  “您好,我這裡是拍賣公司,請問您手裏有藏品要出手變現的嗎?”這樣的電話,不少人都接到過。

  新京報記者應聘進入一些所謂的“拍賣公司”後發現,在這些公司內,大量電話銷售人員每天不停打電話招攬“業務”,還設計了專門的“話術”來針對不同的收藏者進行“忽悠”。“我們就是要將客戶邀約過來,收他們的錢”,對於此舉的目的,“拍賣公司”負責人毫無掩飾。

  記者調查發現,大量收藏品拍賣公司都存在收取前期費用的情況,這些費用以“保證金”、“鑒定費”等不同的名目出現。一些“拍賣公司”拿到收藏者的錢後,並未提供相應的拍賣服務,並以種種理由逃避歸還收藏者所支付的費用。該情況已在全國多地出現,騙局五花八門,受騙藏家眾多。

  據了解,雖然中國拍賣協會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明確“不于拍賣前向委託人收取任何費用”,由於《拍賣法》並無對拍賣“前期費用”的約束條款,這使得收藏者維權舉步維艱。

  就此中國拍賣協會負責人表示,正規拍賣公司並不收取前期費用,一些涉足拍賣的文化公司也並不具備拍賣資質。該負責人同時呼籲《拍賣法》修改完善,“不能只規範拍賣企業,更應該去規範拍賣行為”。

  收藏者陷“拍賣”迷局

  7旬老嫗借錢付拍賣“前期費用”;委託合同變更無資質公司

  一個月前,77歲的沈阿姨帶著前年買的紀念紙幣,來到珠市口一家拍賣公司諮詢。“他告訴我,我的紀念幣最低估價32萬”,沈阿姨回憶,銷售人員王波連連稱讚她的錢幣品是精品。

  沈阿姨每套一兩百元入手的熊貓紀念紙幣和生肖紀念紙幣,被王波估價為每套2000元至8000元,32萬元的總價值令沈阿姨心動。

  而在三天前,沈阿姨在另一家拍賣公司諮詢,同樣紀念幣估價總共兩萬多元,因為沒有達到3萬元的最低上拍標準,該公司拒絕了她的拍賣委託。

  沈阿姨詢問得知,在王波推薦的拍賣“精品場”,支付兩萬元“前期費用”,能得到包括藏品拍照、網上發佈、場地等服務。

  沈阿姨向王波表示,自己剛花了近10萬元做了腰間盤突出手術,手頭並不富裕。

  沈阿姨説,王波向領導申請優惠打折後,恭喜她“幸運”地得到了最後一個優惠名額。

  在王波不斷催促之下,沈阿姨三天內分別向外甥和女兒借錢,頂著家人反對的壓力,在10月20日隻身帶著現金,簽約付款。“我沒戴眼鏡,合同上啥字也看不清,他們就説簽字,我就簽了。”

  而就在沈阿姨交款的路上,王波還打電話到家裏,催促快點交錢。“你們都有父母,我這樣騙你們家老人行嗎!”沈阿姨女兒劉女士在電話中痛斥對方,但她攔不住自己的母親。

  簽約4天后,沈阿姨再次接到王波電話,通知她帶著合同到慈雲寺的一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那裏,沈阿姨之前與拍賣公司簽的合同被換成了與這家文化公司的合同,舊合同也被收回。

  新京報記者在北京市企業資訊網上查詢,之前與沈阿姨簽合同的拍賣公司有相關註冊資訊,並持有“拍賣經營許可證書”。而之後的文化公司查詢不到任何註冊資訊,在全國拍賣行業管理資訊系統中也查不到任何資訊。

  電話兩端的“較量”

  設計專門“話術”引誘各類收藏者;電話等個人資訊疑為購買

  這家無資質的文化公司是如何開展拍賣業務的?近日,新京報記者通過應聘電話銷售人員,進入包括這家無資質文化公司在內的多家從事藏品拍賣的機構,一探究竟。

  “他們就是送到府的錢,你抓不住是你沒本事!”在無資質文化公司每天的“開工動員會”上,主管的王經理都會以各種方式,來激勵20余名銷售人員引誘收藏者。

  在無資質文化公司不足二十平米的辦公室內,“執行力就是一切”標語醒目、電腦屏保不時閃過“堅持就是勝利”字樣、電話螢幕的提示語寫著“加油!”在桌子圍擋上,還貼著用於激勵銷售員的百元人民幣鈔票。

  公司共有四個銷售組,每組日平均接待18位客戶,一般其中會有兩三位簽單,每單額度1到3萬不等。“一筆成功生意的敲門磚,就是電話約面談”,一名長期在此供職的銷售員説。

  背“話術”是每名新入職銷售員的第一項任務。在十多頁“收藏品藝術品話術及思路”中,通話流程從詢問是否有藏品開始,到出手打算、邀約至店、約定下次通話時間等,每個模組下細分多種風格,如邀約部分可走常規路數,説明自己是拍賣公司徵集藏品;也可走熟人路線“您還記得我嗎,我可想您了!”同時以贈送禮品誘導。

  在該公司內部,還有一套電話銷售系統,對客戶姓名、電話、通話記錄、有無意向進行歸納,甚至還有更為細緻的描述,如“剛做完手術”、“喜歡嘮感情”、“鐵公雞”等。

  至於這些電話的來源,王經理在給新員工培訓時稱,“客人要問,就説是您買收藏品時留下的”。而方莊一家拍賣公司王總則向員工透露,這些電話是以五毛錢一條的價格從收藏品公司購買,而且被多家拍賣公司“共用”。

  “邀約成功的一大關鍵,是先不要提錢”,無資質文化公司老員工李傑向記者傳授“經驗”時説,公司的客戶九成左右都接觸過其他拍賣公司,很多有被騙的經歷,所以打電話邀約時你要説“前期不收費”,“注意是‘前期’,客戶約來後可以變相收費,人不來沒用”。

  “暗戰”客戶接待室

  約見客戶打“感情牌”;收“前期費用”銷售人員獲可觀提成

  完成背“話術”,約客戶等“前期培訓”後,記者被吳經理帶到樓上客戶接待室,與樓下狹小的辦公室不同,這裡寬闊的房間內擺放著紀念幣、花瓶、木雕等展品,背景音樂音量放得很大,難聽清其他人的談話。

  “一般先倒茶寒暄一下,聊聊生活,再慢慢入正題,好好學著”,在吳經理安排下,記者坐在一位老人斜後方,女銷售員朱麗正試圖説服這位老人,簽下1萬精品場的拍賣合同。據了解,從今年7月,朱麗就開始聯繫這名老人。

  “我們拍賣公司最不缺客戶,您都拒絕N次了為什麼還找您?説白了真的是您的藏品好,價值高,要不我犯得著嗎?”朱麗邊在Ipad上翻看老人書法藏品的照片,邊希望老人能委託公司進行拍賣。

  看到老人面露疑惑,朱麗緊接著打起感情牌:“上次拍賣會辦得特好,可惜了您沒參與……時間不能倒流,説實在的,我真的不想眼看著您錯過,認識您這麼久都還沒幫您賣出東西,我真的挺愧疚的。”

  一聽這話老人笑了,但還仍然在猶豫。見今天成交把握不大,朱麗邊約下次見面時間,邊撫著老人肩膀將其送走。

  面談並非每次都能成功,對此公司“話術”也曾總結了經驗:介紹完如果客戶不説話,説明在掙扎,此時需要給客戶造更大的夢,説能掙多少多少錢,再問他,進一步探求客戶心理。或者告訴客戶今天簽可以享受客戶優質待遇,能當天簽一定當天簽,除非是有把握的大客戶,才可以留給對方回家籌錢的時間。

  據王經理説,公司“前期費用”包括四種等級的拍賣會場:普通場最低價4千,精品場1萬,專場兩萬,會員VIP10萬、20萬、50萬不等。此外還有拍賣標的前期評估、印刷、宣傳、圖錄、人工、場地以及成交後拍賣標的交接等項目的費用開支。

  但銷售員開價經常遠遠高出王經理所説的最低價,為最後的討價還價留出大量空間。一旦業務談成,銷售員也可從中獲取可觀的提成。

  “如果簽下合同,你們的提成是8%到20%,”王經理在培訓時稱,銷售人員簽訂合同金額5.1萬以內提成8%,5.1萬到10.1萬提10%,10.1萬到15.1萬提14%,15.1萬到20萬提成16%,30萬以上提20%。據王經理透露,上個月曾有銷售人員簽了筆150萬的單子,提成高達40萬。

  “前期費用”亂象叢生

  業內人士曝“拍賣”內幕:偽“專家”估價,“託兒”假競買

  除這家無資質文化公司外,新京報記者還進入到方莊附近一家拍賣公司。

  在進入該公司第二天,一名周姓銷售人員為“簽成了一單”欣喜不已。“其實這位客戶上次已經收過一次,這次她拿了其他藏品過來就再收費,簽了五萬,我可以拿一萬多的提成”。

  記者輾轉聯繫到這位客戶馮女士,其委託拍賣合同上的保留價為50萬,“前期費用”為“零”元,但同時馮女士手中卻有她支付5萬元“圖錄費”後得到的收據。

  對於收取的“前期費用”為何沒有合同上記錄,這家公司王總表示:“客戶自願簽的合同。”

  記者同時注意到,每當有客戶前來,這家公司田姓主管就會變身“請來的專家”,為客戶的藏品估價。

  “拍賣分無底價和設保留價兩種方式,無底價起拍成交價可能低於起拍價,存在風險。設保留價需要承擔8%的前期費用”,該田主管還向客戶介紹,《拍賣法》規定,全國任何一家拍賣公司設保留價,都是要交前期費用的。但記者翻閱《拍賣法》,並未發現相關規定。對於委託拍賣的佣金,《拍賣法》只在成交與否方面做出規定,並無拍賣前後的區別。

  “收藏品我沒有,如果需要我去拍賣會上當託兒可以”,記者電話約客戶時,還遇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她稱自己起初是去拍賣會買東西,後來被拍賣公司找去當“託兒”,“大拍小拍我都去過,一天120到150元,舉完牌子就走”。

  該女士透露,她和其他“託兒”閒聊得知,一些拍賣會上90%都是托,最終成交的沒幾件,拍賣公司盈利主要靠收“前期費用”。

  “現在拍賣市場不景氣,很多拍賣會競拍者都是‘託兒’”,昨日,北京華威橋附近一家拍賣公司負責人喬森透露。

  另據全國拍賣行業管理資訊系統顯示,2015年1-9月,全國拍賣行業實現成交額同比下降24.2%。

  此外,在上海一家拍賣公司工作過的羅先生表示,一些拍賣公司每天都會在網上瀏覽,只要出現質疑的帖子立即聯繫刪除。“可能你正在看的帖子,再刷新就沒有了。”

  法律空白 監管缺失

  收藏者“前期費用”難要回,維權困難;專家稱應完善拍賣行為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全國各地,收藏者拍賣未果討要“前期費用”引發的糾紛屢有發生。

  去年,河南鄭州收藏者張先生夫婦有藏品想要出手,於是與武漢楚漢文谷文化交流公司(簡稱楚漢文化公司)簽了委託展覽拍賣服務合同,除支付10000元“服務費”外,還花了62000元辦了“至尊會員卡”,之後又以紐約參展“保證金”、“運輸費”、“幫忙提升業績”等名目多次收取“前期費用”。

  藏品還沒有開始拍賣,王女士就已經付了12.9萬元。去年底母親生病急需用錢,王女士想去要回最後交的20000元遭到拒絕。“我們找來工商,公司領導當著工商人員的面説沒錢”。

  據媒體報道,去年,湖北省文物局曾聯合公安、工商等部門,對楚漢文化公司涉文物拍賣一事進行過調查。張先生近日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和該公司多次交涉,至今沒有結果。

  “就像仲介賣房子,賣成才收佣金,如果只是去問問價錢就收費肯定是不合理的”,對於“前期費用”帶來的收藏品拍賣種種亂象,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秘書長李衛東表示,規範的拍賣機構是不收“前期費用”的,如遇到以圖錄費、鑒定費、宣傳費等名義收取大量費用的拍賣公司,賣家最好避開。“東西賣不出去,肯定想辦法要先收客戶的錢。”

  李衛東介紹,《拍賣法》沒有對拍賣公司收取“前期費用”做出規定,目前僅有中國拍賣協會倡導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明確規定“不于拍賣前向委託人收取任何費用”。

  就有拍賣公司稱會把拍品運往國外拍賣的情況,李衛東表示,據他了解,現在基本上是國外的東西回流到國內來賣,目前還沒有形成中國藏品去國外拍賣的市場。

  此外記者注意到,收取“前期費用”的拍賣公司,大多以文化公司的名義出現。有業內人士介紹,一些所謂的藝術品公司、文化公司等,並非國家正式認可的拍賣公司,沒有拍賣經營批准證書、文物拍賣許可證等資質。

  李衛東建議,收藏者在挑選拍賣公司時,可以在中國拍賣協會上查詢是否是簽署自律公約的企業,以及是否是符合“文化藝術品拍賣規程”的達標企業。對於拍賣公司可能存在假拍的行為,市民可以向工商部門舉報。

  李衛東坦言,對於文化公司從事拍賣業務,中國拍賣行業協會還無法制約,非拍賣公司的拍賣行為屬超範圍經營,《拍賣法》中也無規定。“多年來,我們協會一直呼籲修改完善《拍賣法》,希望法律不只是規範拍賣企業,還應該規範拍賣行為”。(文中王波、李傑、朱麗均為化名)

  A08-A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趙朋樂 實習生 陳光

  A08-A0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盧淑嬋 趙朋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