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潤物無聲中,科學的種子悄悄埋下

  • 發佈時間:2015-11-16 05:29:2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彭德倩

  “當時,我的腦海中閃出一個想法,今天雨那麼大,學生可能不會來了吧?就算來,估計也會遲到……”,翻閱著自己寫的班主任日記,楊浦區少科站陸忠良依然動容。那是不久前的一個雙休日上午,作為青少年走進大學實驗室項目負責老師,陸忠良騎電動車一路頂著暴雨趕到同濟大學。校園裏的積水已經漫到了膝蓋,可實驗室門口,學生們濕淋淋地站著,等待開門。

  “我心裏高興極了,學生們能克服惡劣天氣的影響,他們也一定能夠克服實驗過程中的困難,對項目進行探究。因為這樣的學習充滿動力。”陸老師説。

  上海正在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潤物無聲,在多元渠道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素養和探索興趣,讓他們在玩樂中埋下一顆顆生命力蓬勃的科學種子,上海教育界正在探索。

  創新教育需要“椰殼效應”

  科技創新教育在中小學課堂內外實踐已久,興趣班、拓展課堂,不一而足。然而在推進過程中,不少學校卻遇到了瓶頸。

  科技教育特色學校虎林路小學地處居民小區內,附近又有蘊藻浜城市垃圾處理站,該校一直把垃圾分類教育活動作為學校傳統科技活動項目。然而開展年久了,學生、家長甚至學校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為改變這一狀況,學校科技輔導員設計了“家庭‘屎殼郎’行動”,號召學生爭做“自然界清道夫”屎殼郎,並結合學生學段設計了“屎殼郎‘識’垃圾”、“屎殼郎‘辨’垃圾”和“屎殼郎‘秀’垃圾”三個系列九大專題活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屎殼郎”當得不亦樂乎。

  教育理論中,有個“椰殼效應”:一個孩子總不樂意吃飯,苦惱的父母用了多種方法總不見效。一天,父親帶回一隻椰殼,把它鋸開來盛飯,沒想到孩子搶過椰碗吃得有滋有味。用椰殼盛飯給孩子吃,僅僅是形式變了,但孩子吃起來味道與感覺就是不一樣!科技教育,何嘗不是如此。

  秦莉萍老師説,“我們在樹立‘培養未來創新人才’這一科技教育理念的同時,還需先開拓自己的創新思維,組織開展科技活動時應根據青少年的年齡與心理,注入新元素,滿足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需求,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投入活動的激情。”

  在上海,這一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認同。不少學校正在醞釀建立“未來課堂”。這種融數學、藝術、自然、資訊技術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將帶領學生開展基於項目的學習,獲得更為輕鬆、愉悅、高互動的學習環境。

  走進高校走近專家團隊

  上週一,世界小學的趙嫚嫚跟著媽媽來到新江灣生態走廊,與150多名喜歡生物的中小學生一起觀察物種多樣性。這是生物環保社團生態考察任務挑戰賽的重要活動,考察隊裏除了家長,還有來自上海科學研究院、植物學會、昆蟲學會、野鳥學會的專家團。

  趙嫚嫚選擇了昆蟲組,搜尋捕捉不同蟲子,再由專家老師幫著一起辨識、記錄,找到種類最多的人獲勝。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活動結束後所有小蟲子都放回大自然。

  對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曾説,“對高中生來説,我認為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興趣和指向。如果中國的孩子都有對社會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我們的創新日子就來了。”

  科技教育除了課內外平臺創新,還及時引入“外援”,讓學生不再拘泥課堂課本,視野更高遠,胸襟更開闊。

  不久前,上海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及上海交大電子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主辦“2015上海市中學生高校體驗營”,高中生們“玩”進了大學。在機器人與智慧資訊處理研究所的自主機器人實驗室,松江二中的小沈在聆聽講解時格外認真。原來,他自小喜歡收集機器人模型並組裝了一些簡單的機器人産品,“我認為我在機器人方面的學習空間還很大。”

  楊浦區的“中學生和科學家做‘同事’”活動,今年是第五屆,學有餘力、熱衷科學的孩子們經過選拔,走進了國家最頂尖的實驗室,在優秀科學家身邊學習。中國科學院的褚君浩院士團隊、上海理工大學的莊松林院士團隊、第二軍醫大學基礎部生化教研室、復旦大學的陶瑞寶院士團隊、同濟大學的汪品先院士團隊……專家陣容堪稱“國家隊”,甚至“世界級”。

  曾就讀于上海財大附中的楊陽,幸運地獲得了兩個新課堂——上海理工大學環境科學實踐工作站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上理工,她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超聲波破碎小球藻細胞製備生物油脂的課題研究,從最開始的有一點興趣,至最終撰寫出科研報告。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活動點,她與另一名同學合作研究了《塑膠垃圾表面的可降解塑膠細菌的篩選和鑒定》課題。“探究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未必對高考提分有幫助,但收穫了思考問題的方法、設計實驗的技能,對我來説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楊陽説。

  “三年級困境”亟待破題

  寶山區實驗學校初二學生郭希與有自己的家庭創新工作室。5歲時,他看著日光燈冒出個大問號:為啥它總是先閃再亮?在寶鋼當工程師的爺爺帶著他拆燈管一探究竟,也開啟了少年人的科學之路。

  寶山少科站站長吳強記得,有一次郭希與來站裏學習,看著報廢的舊空調躍躍欲試。於是,吳老師請來維修師傅,現場指導他拆空調,了解電路。如今,郭希與的拆拆裝裝玩出了新花樣,微波爐變壓器變電焊機,半導體新型冰箱,一個個創新小火花閃亮。

  上海不乏郭希與這樣的“科技小達人”,然而,這些孩子不約而同會遇到“三年級困境”——當他們升入初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時,往往迫於學業、家庭、老師的壓力,放棄科技學習實踐,而這一斷,便再也沒有續上。

  在科技教育專家眼中,“三年級困境”同樣是他們的遺憾。“科技學習,從來不是玩物喪志,而是樂在其中。”楊浦區少科站站長胡建民坦言,“人才培育不是精準的産品生産,往往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們要做的,是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選擇。這一點,需要家庭、學校,甚至高校選拔體系達成共識。”

  專家建言,科技教育能否打通校際、學段區隔,建立一個個以科學興趣為核心的學習聯合體,連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保障學生學習的連貫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穫“混齡教育”的附加紅利。更重要的,是讓暫別的學生能“再續前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