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農村大學生:找工作時才體會到留在北京有多難

  • 發佈時間:2015-06-08 11:17:26  來源:瞭望  作者:方問禹 馬姝瑞 關桂峰 袁慧晶  責任編輯:張明江

  農村大學生就業力為何處下風

  “符合自己的興趣點、能體現個人價值、能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陳依萍,來自河北邯鄲農村。今年7月,她即將畢業,目前陳依萍已找到一份在中關村某民營科技公司的工作。“找工作時才深刻體會到留在北京有多難”,她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現在顧不上戶口、專業對口,也不關注單位食宿條件,住地下室或通鋪都行,只要收入高,能有餘錢補貼老家就行。”

  進入5月份,本輪大學生就業週期已近尾聲。本刊記者近日在多省份採訪了解到,當前農村大學生就業依然困難,部分畢業生受困于經濟壓力而倉促就業、低水準就業。受訪部分高校教師和專家表示,農村大學生仍處於系統性弱勢地位,多重因素削弱了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力”,須給予關注。

  難就業怕待業

  從統計數據看,相較城鎮戶籍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度更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全國六類重點青少年群體研究報告》顯示,2008~2014年的大學畢業生(不含博士生)中未實現就業的為20.7%,其中,29.1%來自鄉鎮,25.7%來自農村,而來自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僅為13.2%。

  中央民族大學2014屆會計班學生甘蘭的情況較為典型。甘蘭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差,在校期間經常做兼職賺生活費。畢業季以來,她投了上百份簡歷但多數石沉大海,個別進了筆試、面試,但最終被刷下來,至今未能簽署就業協議。

  除了工作難找,多數農村大學生受困于經濟壓力,不敢待業,就業層次也相較偏低。

  2014年7月畢業于江蘇南通某專科院校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的陶閏濤,老家在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應屆畢業時沒能及時找到穩定工作,但他無力繼續考研或者轉戰多地考地方公務員,只能選擇在個體建築公司擔任“工程監理”,相當於打零工。

  “與城裏人相比,農村大學畢業生找到好工作的比例更低。”陶閏濤坦言,農村大學畢業生經濟壓力大,發展的迂迴空間小,需要立即工作賺錢。“就業等不起”,迫使他們在薪酬待遇、個人發展方面一再降低要求。

  本刊記者多地採訪了數十位農村大學生,類似情況較為普遍。在非師範類院校的教育學院學習了4年的楊冰,畢業對她而言,是還債生涯的開始:讀書期間,她申請了3年助學貸款,總共17940元,要在畢業後十年內還清,所以她無奈幹起了銷售,因為起薪較高。

  多重因素削弱“就業力”

  農村大學生處於系統性弱勢地位,導致就業力不足。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李春玲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一方面,受訪農村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重應試,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在綜合素質和個人自信等方面存在“短板”。

  老家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的中央財經大學應屆畢業生鄧晶對本刊記者説,“與城裏同學相比,能力的確有差距:以英語為例,雖然我更下功夫,但比不過城裏同學。我也沒有眼界和經濟實力去報輔導班,沒有條件去海外交流,更不可能花幾萬塊去讀雙學位。”

  鄧晶坦言,這些外在差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農村大學生的自卑心理。有的變得畏首畏尾,本來能做好的事情會搞砸,本來可以做的不敢去嘗試。

  陶閏濤也頗有感觸。他説,“農村大學生大多沒有機會學鋼琴、學書法、學舞蹈,也沒條件培養打籃球、踢足球的特長,甚至連普通話都説不好。用人單位往往想要有見識、能獨當一面,有關係、能拓展業務,有特長、能活躍氣氛的城裏大學生。”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受制于父母文化水準、生活環境和視野的局限,農村大學生及其家長對所學專業、就業前景的了解,對勞動力市場相關資訊的掌握等,都要少於城市大學生,這又使他們在就業準備方面處於下風。

  另一方面,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削弱了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力”。共青團北京市委抽樣調查發現,優質教育資源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且越是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差異越明顯:在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非農業戶籍學生比例均超過四分之三;農業戶口學生更多地集中在大專院校中,比例達到35%。

  以2013年北京大學招生情況為例,當年北大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其中農村籍學生佔14.2%,而且這還是國家推出定向扶貧招生計劃之後有所提高的比例。此前,北大每年招收的農村籍學生大約只佔10%。從全國範圍來看,985高校農村籍學生比例僅為20.8%。

  此外,求職市場中的不公平競爭、“拼關係”現象也擠壓了農村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天津科技大學電子資訊與自動化學院應屆畢業生宋周同,老家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茨芭鎮管村。近半年他參加了多個企業組織的筆試和面試,頻頻遭遇用人單位“隱含的門檻”,例如僅招收本地戶籍畢業生等。

  加強指導學以致用

  針對農村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有專家和高校教師認為,要警惕這些負面因素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

  其一,“上了大學還找不到工作”的現象使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家長對子女教育投資意願降低,學生學習動力缺乏。而農村人上大學意願下降又成為高中和高等教育機會城鄉不平等持續擴大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也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初中輟學現象難以消除。

  其二,農村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往往寄予厚望,這無形之中也給學生本人增加了心理壓力,期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易誘發學生的心理異常與行為偏差。

  為此,受訪部分高校教師和專家建議,未來首先要努力幫助農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江西農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張高亮建議,一方面要讓大家意識到,不一定是公務員、國企這種“鐵飯碗”才是好工作。要樹立“符合自己的興趣點、能體現個人價值、能為社會做出一定貢獻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的觀念。另一方面也要多組織大學生去基層,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在農村進行鍛鍊實踐,讓農村大學生找到成就感、使命感。

  其三,應在高校推出更好、更有針對性的農村大學生就業服務,加強研究分析農村大學生就業形勢,優化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並整合高校資源為農村大學生尋找更多就業機會。

  “比如,政府可以加強對農村大學生就業的引導,把農村大學生的就業需要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推行的各項大學生就業扶助政策也可特別考慮農村背景畢業生,各地大學生自主創業小額貸款的扶持對象也可優先考慮農村背景畢業生。”李春玲説。

  最後,綜合提升農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南昌大學輔導員曾姮艷説,“寒門學子”僅靠學歷改變不了命運,還要學會一門技術。“有門檻的工作往往是技術類工作,從事技術工作,可以發揮農村大學生堅韌、刻苦的品質,還可以巧妙避開沒有社會背景的不足。反觀一些‘萬金油類’的文科專業,可能在這方面需要補充學習專業知識以外的配套技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