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立體種養,魚與熊掌兼得

  • 發佈時間:2015-11-14 02:32:53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戴玉亮 單辰

  本報通訊員 孫明

  11月3日下午,在壽光雙王城鎮生態經濟園區政府駐地以南,一個上寫“洰淀湖稻米”的廣告牌下面,昶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穎正在稻田的水渠堤旁,觀察渠中的草魚。

  “天再冷點,魚就肥了。等年底把魚一賣,收益應該不錯。”馬穎説,這片稻田是他的心頭肉。自打下決心種水稻以來,他就一直在種植和養殖的創新上想點子。

  2013年,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馬穎,將目光瞄準了高端農業。“洰淀湖邊,我包了46畝地,其中16畝用來試種水稻。”馬穎説,因為當年雨水多,加上洰淀湖蓄水豐富,16畝水稻喜獲豐收。

  “很多專家來雙王城實地考察後,都説這裡土鹼天旱,不適合種水稻。”馬穎説,因為自己也翻閱了很多農學資料,學習了部分水稻種植知識,所以得出結論,只要水供應得上,種水稻不是問題。

  第一年試種成功後,去年馬穎將水稻種植面積從16畝一下子擴大到了500畝。

  “2014年,我從一開始試種的1個品種增加到7個,分片試驗。”馬穎説,因為稻田南移,不再緊鄰洰淀湖的水稻只能“喝”井水。

  “原先這兒有兩眼井,因為水稻種植的需水量大,我又打了6眼,平均分佈在稻田裏。”馬穎説,最終,在經歷了1年的財力、腦力和人力的消耗後,7個稻米品種裏,他只留下了2個。

  “一個是粳米的一種,一個是糯米的一種。”昶德公司的馬秀謙説,這兩個品種都有生長期長、穩産、口感好的優點,屬於有機稻米的高端品種。因為富硒、無污染,市場價已經達到了20元/斤,直供全國一、二線城市。

  水稻成功了,但田間的溝渠和稻穀下空間的浪費又讓馬穎想破了腦袋。“有了!”馬穎決定在種植的同時搞養殖。“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鯉魚和泥鰍在田間溝渠裏養,鴨子、螃蟹在稻田裏養,一舉多得。”

  2015年,馬穎“立體種養”的想法得以實施。“説是養殖,其實相當於野生。蘆葦肥魚,魚糞肥水、肥泥,泥肥稻子。”馬秀謙説,在水渠中長成的鰱魚可以賣到10元/斤,遠高於普通養殖鰱魚4.5元/斤的市場價,“今年光賣魚都能收入20多萬元,再算上稻米收入,很可觀。”

  “明年我準備單獨拿出10畝地種油菜,不吃不賣。油菜打碎以後,專門當返田肥料使用,是天然的有機肥。”馬穎計劃著,再把稻田裏的壟從10釐米擴到15釐米,便於鴨子和螃蟹活動。

  在雙王城北部,有一個佔地3萬畝的生態林場。“林場主栽樹種為毛白蠟、速生楊、國槐、柳樹、千頭椿等經濟林和營造林,林農間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壽光市林海生態博覽園旅遊公司負責人畢曉梅説。

  “林海生態博覽園探索並實現了上林下藕、上林下漁的立體種養模式。”畢曉梅説,即在鹽鹼地上挖池築壩,抬高地面。池壩上栽种經濟林,池中種植蓮藕凈化水質,再在池中套養淡水魚。

  “目前,園內水域養殖面積已達3500畝,有革鬍子鯰、鯉魚、花白鰱等20多個魚種,年均可向社會提供成品魚700萬斤左右。”畢曉梅説,立體種養為林場和博覽園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並成為旅遊觀光的亮點。因魚池有藕,每年7月至9月,博覽園內都會舉辦荷花節,引得各地遊客前來賞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