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人説霜乃天降

  • 發佈時間:2015-11-14 01:30:4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物理學中説,霜是貼地面大氣中的水氣在地物、植物葉面上凝華形成的。

  在我國24節氣中,“霜降”的字面意思卻是,霜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古詩中出現霜時,確也常常是用“降”的。例如,“霜降碧天靜”(宋,葉夢得),“霜降夕流清”(唐,王建),漢代張衡《嘆》中也有“繁霜降兮草木零”之句。

  有許多詩中用“落”代降。例如“霜落秋城木葉丹”(清,呂履恒),“天街夜靜霜初落”(清,沈源),“霜落邗溝積水清”(宋,秦觀),“夜霜欲落氣先清”(宋,張來),“明月墮煙霜落水”“五更霜落萬家鐘”“霜落雁橫空”以及“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宋,梅堯臣)等。

  此外,也有少數詩詞中用“墜”和“下”的。例如,“白鷺下秋水,孤飛如霜墜”(唐,李白),“邊霜昨夜墜關榆”(唐,李益),“目極江天遠,秋霜下白蘋”以及“半天霜墜杵聲急”(清,張元升)——張元升還指明瞭霜是從“半空中”掉下來的。

  古代還有將“雨”字作動詞用的。例如“清風葉赤天雨霜”(杜甫《寄韓諫議注》),“十月北風天雨霜”(宋,呂本忠),“海風瀟瀟天雨霜”等。有的詩人生怕別人不知道霜是從天而降的——因為“霜降”也可以理解成霜“降臨”,所以在“降”字後面還加了一個“淪”字,以表示沉降的意思:“微霜降而淪兮,悼芳草之先零”(戰國楚,《遠遊》,佚名)。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古人認為,霜是可以存在於空中的。既然存在空中,自然就有可能降落下來。例如“明月如水滿天霜”(周實《睹江北流民有感》),“寒雁一聲霜滿天”(薩都剌《題揚州驛》),“只有清霜凍太空”(楊萬里《過揚子江兩首》),以及“疏星凍霜空”(揭溪斯《寒夜作》)等。

  我國古代大批詩詞中還出現“飛霜”字樣。例如,“近來數夜飛霜重”(唐,戎昱),“木落霜飛天地清”(唐,朱慶余),“昨夜有飛霜”(唐,宋庚),“飛霜皎如雪”(唐,崔國輔),“八月霜飛柳半黃”(唐,盧汝弼),“茅屋飛霜滿,空階落葉深”(明,李廷興)等。這也很自然,連高高的茅屋上也佈滿了白霜,它們從哪兒來?古人也許會想,既然霜不從天上降下來,也不能從地下冒出來,因為霜不發生在葉面下而只發生在葉面上,那肯定是從別處飛來的!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更是找出了何以霜在空中飛時人們看不見的原因:在白色月光下,空中的白霜、地面的白沙當然都“看不見”了!

  如果説霜是從別處飛來的,那麼是誰送它們來的呢?風?不是。因為古詩中凡出現霜字,總常有“靜”字伴隨。靜則無風。而沒有風,它們又怎樣能飛來呢?

  許多古人終於明白,霜就是在地物、葉面上凝結出現的。例如,晉張協有詩説,“凝霜竦高木”“嚴霜夜結”,清方象瑛有“霜凝萬壑丹”,清趙執信有“霜凝疏樹下殘葉”,以及“江明初月上,地白已凝霜”等。唐岑參“蒲海曉霜凝馬尾”,明袁中道“石冷霜欲結”,則具體點明瞭霜凝結在了馬尾和石頭上。古代朝廷中設有御史,專門監察百官舞弊不軌行為,他們的奏本叫“霜簡”。《文心雕龍》中,“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也是説霜是凝結到筆上紙上的,而不是天降或飛來的。當然,古人們可能還不明瞭凝霜的物理過程。但他們中應該有人會想到:地面上的水幹了,化成看不見的氣跑到空中去了。那麼空中的這些看不見的水汽會不會在另一種特殊條件下(例如低溫)又聚集在一起變成了可以融解成水的霜了呢?實際上,霜既不從天降,也不能飛來,也就只有就地凝結這一途了。

  總之,詩是文學,不是科學。如果張繼把《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寫成大白話“月落烏啼霜滿地”,科學性倒是有了,但意境就此不同,韻腳也要改,也未必能成就傳世名篇。而且,寫詩最忌重復,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語),如果出現霜時一律只許用“凝”或“凝結”,那叫他們還怎麼寫詩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