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啃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一“硬骨頭”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31: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評論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啃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一“硬骨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消除絕對貧困的集結號。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最關鍵的任務。從近代以來國家和民族的積貧積弱,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從改革開放初期“三西”地區“貧瘠甲天下”,到如今大山深處的貧困問題仍不時刺痛人們的眼球,中國人對貧困有著格外沉重的記憶。為了擺脫貧困,從政府到企業,從中央到地方,從幹部到群眾,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中國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開發扶貧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道路。根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報告,近20多年全世界脫貧的人口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70%,可以説中國扶貧開發的偉大成就世界公認。

  但是也必須看到,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從貧困人口特徵來看,經過幾十年的減貧實踐,我國仍然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這些貧困人口多分佈在“老少邊窮”地區,他們或受制于更加惡劣的自然資源環境,或因家庭客觀原因難以從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中分一杯羹,要而言之,這些群體更難實現脫貧。從帶動減貧的經濟動力來看,未來5年,我國經濟發展將長期保持在中高速的水準,要想通過經濟增長帶動貧困人口脫貧,需要在保持穩定經濟增速的同時轉變發展方式,增加經濟增長的益貧性,建立經濟增長與貧困人群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好地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脫貧對經濟發展的要求更高了,剩餘的貧困人口更難脫貧了,這種背景下,只有充分發揮扶貧政策的作用,才能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戰略目標。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脫貧工作責任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因人因地施策,通過産業扶持,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一系列超常舉措背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妥善安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制度優勢的集中體現。

  如果説過去幾十年中國的脫貧實踐充分説明瞭由政府主導的扶貧開發過程的巨大優勢,那麼未來5年脫貧攻堅工程的規劃建議則極大程度體現了扶貧開發戰略對政府力量、社會參與和市場機制的有機融合。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援發展特色産業和轉移就業、對在貧困地區開發集體資源的探索資産收益扶持制度……該政府做的不僅不缺位,而且力度在加強、措施在升級、政策在加碼;該市場做的政府不越位,充分發揮企業、部隊、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各種力量。

  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農村脫貧的規劃建議,目標具體明確、路線圖清晰、制度支撐穩固、經濟帶動力強,必將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朝著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當前,扶貧開發工作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衝刺階段,只能幹,不能等;只能行,不能靠;只能贏,不能輸。各地要堅決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精神和鬥志,釋放制度和改革效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堅決打贏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扶貧攻堅戰,不讓一個人掉隊,共同建設一個沒有貧困的小康中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