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言之鑿鑿,但都是謬論
- 發佈時間:2015-11-10 01:31:2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視野
在呂克·貝松執導的科幻電影《超體》中,著名黑人影星摩根·弗裏曼飾演了一位世界知名的神經學家。電影中有一幕場景,他在坐滿聽眾的教堂裏發表演講稱:“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人僅僅使用了自己大腦能力的10%。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個比例提高到100%時會發生什麼?”
許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對這一情節印象深刻。但可惜的是,這一貌似合理的説法是假的。實際上,圍繞我們的大腦及其功能,還有許多與之類似、早已有之的流言。儘管它們無不聽起來言之鑿鑿,卻都是些誤導人們認知的謬論。
以下,就是美國《大眾科學》雜誌匯總的關於人類大腦的十大謊言。今天,讓我們來做“謠言終結者”。
謊言一:
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一部分
1907年,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聲稱:人類目前只不過利用了自身全部身心能力的一小部分。他的這一説法,隨後被一名記者歪曲引用,變成了“普通人只能利用自己10%的大腦能力”。
現如今,掃描結果已經顯示,我們可沒有讓自己大腦的任何一部分閒著,雖然並不是所有的腦體區域都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大腦任何部位受到損傷,哪怕僅僅只是一次中風,都會造成人們精神和行為上的不良後果。
謊言二:
給嬰兒聽古典音樂會讓他們更聰明
“我家寶寶不喜歡聽莫扎特只喜歡聽鳳凰傳奇怎麼辦?!”什麼怎麼辦,誰告訴你聽莫扎特會讓他更聰明瞭?
1998年,美國喬治亞州開始給有新生兒的家庭贈送古典音樂CD。上面還寫著時任州長的美好祝辭:“希望您和您的孩子喜歡這個禮物。它會讓您的小寶貝更聰明的成長!”而之所以一州之長會做出如此“溫婉可人”的舉動,根據也是所謂的”莫扎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有36名大學生參加的實驗研究顯示,聽完莫扎特的作品之後,他們在智商測驗上的表現,要優於無聲環境下或做了放鬆運動之後。但這一實驗結果,隨後再也沒有得到過重復驗證。事實上,1999年哈佛大學在總結16種類似研究後表示,“莫扎特效應”其實並不真實。
謊言三:
成人不會長出新的腦細胞
成年小鼠、兔子甚至鳥類都能夠長出新的神經組織,但130年過去了,科學家卻始終沒有找到成年人獲得新生腦細胞的證據。因此,成年人的大腦細胞不能更新的説法也因此流傳開來。
直到1998年,一個瑞典研究團隊在人類大腦用於儲存記憶的海馬體部分,發現了新腦細胞的形成。隨後在2014年,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的科學家,又通過追蹤碳14的方法證實,掌管人體運動控制與認知的腦紋狀體,在人類一生的時間裏,都會不斷生成新神經元。
這就説明,人類大腦的新陳代謝雖然沒有那麼劇烈激蕩,但卻細水長流,貫穿始終。
謊言四:
男性大腦天生適合數學與科學,女性則更善解人意
在解剖學層面上,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確實存在著差異。比如用於儲存記憶的海馬體,男性的通常要比女性的大一些。而負責情感功能的杏仁核,卻是女性大於男性。不過,雖然這些事實令本條謠言貌似可信,但更有力的證據卻顯示:這些性別差異,更多源於文化背景,而非生理天生。
舉個例子,在1999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讓男性與女性同時解答一道很難的數學題。一開始女性們的表現不及男性,即使來自數學專業的也一樣。但隨後她們被告知:該實驗此前得到的結果,看不出男女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啊?這一暗示讓這些女性的潛能爆發了,最終她們交出了與男性不相上下的答卷。
謊言五:
昏迷不過是在睡覺,醒來時毫發無傷
在很多影視劇裏,主人公遭受重創,陷入了昏迷。經過身邊人的精心護理,躺了幾個月的他清醒過來,身心如舊,滿血復活。
這種情節設定,放在武俠仙俠劇中就夠了,千萬別放到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中,因為事實只會冰冷地告訴他們:這純屬胡扯八道。陷入昏迷的人,經常都會遭受身體功能障礙的折磨,即便清醒後,也需要休養和復健。
2012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掃描腦部發現,正常人大腦中使用度較高的那部分,其中心即便是在睡眠時也通常是明亮的。可是在昏迷的病人那裏,同樣的部位卻是一片黑暗。此外,大部分的昏迷狀態是持續不了2到4個星期的,更別提遠遠超過這個時間。
所以,類似《實習醫生格蕾》之類影片中的那些“偽醫學”情節,大家看看就好不必認真。
謊言六:
填字遊戲能增強記憶
報紙的副刊上,經常會有一些精心設計的填字遊戲。如果您很喜歡玩,且又深受自己智商折磨的話,本條謠言大概曾讓你感到欣慰:起碼在練習中我的記憶力會變強。但,很可惜,這種好事並不存在。
2011年,由愛因斯坦醫學院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記憶出現衰退的早期,玩填字遊戲確實有效給予緩解。不過,該項研究的目標對象,可是75歲到85歲的老年人。而且,一旦老人已出現老年癡呆症的跡象,玩填字遊戲不僅毫無用處,還會讓病情加速惡化。
總之,今天大部分的神經學專家都承認這類遊戲可資娛樂,但指望它讓你的記性見長,實無可能。
謊言七:
老師按照學生的習慣來,他們會學得更好
每一個學生似乎都有過類似的想法:老師能不能按照我最喜好的方法來教我?作為教育者,其實老師們也不喜歡一視同仁般的教育方式,但是所謂的“按學生習慣而分別施教”,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依據的支援。
2006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即便順著學生們的偏好進行教學,他們的考試成績也並沒有相應得到提高。而後在2009年刊發的一篇論文也指出,尚未有權威的研究結果證實,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相統一”的原則真的有效。
這就是説,不管是一貫死記硬背,還是專門應付考試,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但並不一定要求老師們也如此去教。
謊言八:
只要飲酒就傷腦
這是陳年流言了。貪杯之後頭痛欲裂的感覺非常難受,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腦細胞正在被殺傷。
丹麥巴塞林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曾仔細比對過酗酒者和普通人死後的大腦,結果發現兩者的神經元數量並沒有什麼不同。酒精以及其他類似物質,在達到一定劑量濃度時,的確能夠殺死腦細胞(尤其是發育中的胎兒),但是適度的飲酒並不會。
不過,喝多之後,酒精會讓我們走路不穩,語無倫次,説出不該説的話,就像一個腦子不好使的人似的,這些壞處你早就知道,不是嗎?
謊言九:
第六感確實存在
超感知力,也被稱為“第六感”。對於這種神秘能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
當時,杜克大學的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萊茵聲稱:實驗顯示,有些人能夠從正面“看”到一張白紙背後所畫的圖案。他們或許可以讀出拿著紙張的研究人員腦中的想法。約瑟夫的實驗成果,此後並沒有得到同類研究的證實,但關於第六感的傳説自此流傳開來,甚至連中情局都曾在冷戰期間專門培訓過“精神間諜”。不過美國軍方最終在1995年徹底砍掉了這個項目,因為他們發現所謂的超能感知力,純屬虛構。
謊言十:
有些人是左腦型性格,有些則是右腦
上世紀60年代,加州理工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裏,通過切斷大腦兩個半球之間神經的方法來治療癲癇病患者,減少或者消除他們病症的發作。在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他隨後做了一項實驗:分別在患者的左眼和右眼前,放映字母、光等刺激源。結果發現,患者大腦的左半球更善於處理拼寫資訊,而右半腦則勝任視覺和空間想像。
這一結論其實是正確的,但後來卻逐漸被曲解成了兩個性格類型,尤其在一些自學課本裏。事實上,並沒有證據支援這種以左右腦半球為標準的性格分類法,相反,更多的研究結果是給予了批駁——比如2012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就發現,創造性思維存在於大腦的任何神經網路中,而非偏好待在哪一特定腦半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