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媒評本國空軍為何總失敗:故步自封 眼高手低

  • 發佈時間:2015-11-09 07:5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龍君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0月21日發表題為《為什麼空中力量總是失敗?》的報道稱,在主要依賴空中力量取得軍事勝利方面,美國空軍具有當之無愧的聲譽,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它們依然享有這一聲譽,儘管歷史記錄有些不配合。值得讚揚的是,空軍據説已取得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成就。在一些領域,它大獲成功。這包括無論在哪投入戰鬥,它都能贏得(自1945年以來)並保持(從那時到現在)空中優勢。

  但在涉及影響地面戰爭的問題上,空軍的優勢就差得多。這全要歸罪于轟炸損害評估(BDA)。轟炸損害評估指的是弄明白轟炸什麼以及你在轟炸後對敵人産生了什麼影響。空軍領導人被地面上那些遭到轟炸的人欺騙的問題在二戰期間就開始了。那時是空軍首次進行大規模空中轟炸。在二戰後不久,美國對戰略轟炸德日兩國所産生的影響進行了一次徹底調查。調查發現影響與戰爭期間進行的轟炸損害評估大不相同。空軍發誓下次要做得更好。但是,正如朝鮮(1950-1953)、越南(1965-1972)、科威特(1991年)、科索沃(1999年)、伊拉克(2003年)和黎巴嫩(2006年)戰爭所展示的,在蒙蔽最高效的轟炸損害評估嘗試的問題上,地面的敵人繼續擁有優勢。解決轟炸損害評估問題且惟一經過驗證的技術是:在戰鬥進行的時候,讓地面上的人近距離檢查目標。那些具有強大空中力量的部隊不想這樣做,因為他們的一些指揮官有被殺或被鋪的風險,還因為情報部門和空軍的人確定他們知道下面的敵人會怎樣。

  地面的人自始至終展示了蒙蔽空中偵察的能力。甚至在21世紀初,當美國人研製出持續不斷的無人機偵察手段時,他們面對的非常規部隊仍證明了削弱無人機偵察效果的能力。這突出了另一個有用的事實:空軍對地面戰爭是有用的,但卻是在一定時間內有用,不會很快發揮作用。此間的問題是選民和媒體。選民和媒體都要求快速取勝,而且在美國這發展為“3年規則”,依據該規則,公眾對某種作戰方式的支援,無論最初有多熱情,基本上在3年後就消失了。如果空襲行動無法在3年內完成任務,那麼該行動就會受到媒體和政客的攻擊,無論它一直以來多麼有效。

  但還存在另一個問題。陸軍和空軍對行動計劃和風險有不同看法。與陸軍相比,空軍認為戰爭是更有條不紊且可預測的事情。在這方面,空軍和海軍結成了親密聯盟。它們都是技術軍種,習慣於對部隊實行更強有力的控制,陸軍將領在這一點上就遜色很多。陸軍認為戰爭更難以預測,而且已經適應了這種無法預測性。陸軍將領通常懷疑空軍從空中擊垮敵人的能力,而且陸軍的人往往是對的。

  作為一個成功的高技術集體,美國空中力量(特別是海軍和美國空軍)經常在適應變化方面遇到麻煩。比如,當冷戰1991年結束時,空軍大體上想的仍是繼續像它們在冷戰期間所做的那樣進行戰鬥。但戰爭的技術和戰術都在改變。冷戰後的敵人不再是散佈在廣大地區、大規模、有組織的部隊。敵人變得越來越不合常規,也更難以從空中識別。空軍不情願地適應了(這些變化),部分原因在於陸軍和中情局採取了新的偵察和監控技術,比如無人機和不間斷的監控。

  儘管這些新的空中偵察工具很成功,但是它們對空軍而言似乎並不像一種合適的長期工作。其他軍種不同意空軍的看法。2001年後,花了好幾年時間才讓空軍開始接受這些新的空中偵察工具。2005年空軍部署了它的第一架“捕食者”無人機,2009年將第一架“死神”無人機投入使用。它在這個領域正追隨中情局。這引起了一些空軍高級將領的憂慮。但陸軍和國會要求空軍做更多中情局正在做的事情(用武裝無人機進行偵察和攻擊),空軍這才參與進來。

  中情局帶頭做的是用武裝無人機進行“持續偵察”。無人機每週7天、每天24小時的持續觀察使中情局或空軍情報部門分析師收集到有關目標的情報,並在主要目標剛被識別和鎖定就下令發射一枚或更多導彈。這導致更多恐怖組織頭目及其手下以這種方式被殺。與此同時,這種對偵察工具和精確武器的運用也使附帶(附近平民)傷亡降至歷史低位。

  空軍傳統派警告説,在常規戰爭中,這種東西不會發揮作用。在常規戰爭中,敵人擁有現代化的防空體系和戰鬥機,“捕食者”和“死神”無人機將毫無用處,因為它們很快會被擊落。但現在爆發的並不是這種常規戰爭,而且有人向空軍點出,軍隊必須應對它們面臨的情況,而不僅僅是它們更寧願碰到的情況。此外,甚至在“常規”戰爭中,仍有用得上這些新戰術的地方,而且技術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空軍仍不同意上述看法,但其也沒有更具説服力的選項。空軍仍在為隱形F-35戰機和一種新型隱形轟炸機申請更多資金,儘管事實是其他國家正在開發越來越多足以使隱形無效的感測器

  空軍以前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上世紀60年代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意外損失了多架飛機,因為它們的飛機和飛行員在越南上空沒有做好準備,不知如何對付用來攻擊它們的低技術飛機。這導致飛機再次裝備加農炮,因為新的空對空導彈不太可靠,不足以取代“老式”加農炮。

  然後出現了用你們自己的飛機進行“攻擊(或不同)訓練”的概念。這一概念始於1969年,當時美國海軍成立了獨創的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簡稱TOP Gun)。成立該校是為了應對海軍飛行員在與駕駛蘇式戰機的越南飛行員作戰時表現不佳的情況。使TOP Gun操作不同的是,訓練強調的是敵人飛機和飛行員是如何操作的。這被稱為“不同訓練”。在過去,美國飛行員之間相互操練,所有人都駕駛美國飛機並運用美國戰術。這種操練方法在二戰期間管用,因為敵人飛行員沒有進行長時間訓練,而且不管怎樣説,他們用的是相似的飛機和戰術。最重要的是,當時空戰次數很多,為崗位培訓提供了大量機會。在越南,情況則不同。在這裡接受過蘇聯不同方法訓練的越共飛行員讓美國飛行員很難受。4周的TOP Gun培訓項目解決了這個問題。空軍很快效倣海軍,成立了自己的“紅旗”學校。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人成立了一個不同的空戰學校,中國人緊隨其後,在1987年成立了自己的學校。

  空軍還有一個尚未找到解決辦法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前,當時隨著飛機展示從空中看到敵人行蹤的超級能力,飛機首次成為軍事行動中的一個要素。最初對空中力量的大部分使用都是為了偵察,以及防止敵人看到你在做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將空中力量作為攻擊武器的想法開始出現。飛機被證明在海上比在陸地更重要。在陸地,偵察敵情仍是空軍提供的最有用的服務。在二戰期間以及二戰之後,戰略轟炸被空軍大大誤解。戰術轟炸更有用,因為戰鬥轟炸機在進行偵察的同時,它們會攻擊妨礙地面友軍的敵人。

  然而,美國空軍並不熱衷於“戰術空中力量”,因為他們相信他們的戰略轟炸更具決定性。二戰戰略轟炸的問題在於戰略轟炸只是一種很鈍的手段。它對敵人造成了很多損害,但是,出於所有現實目的,這種轟炸是無的放矢。所以,雖然數百萬德國和日本工人因遭受轟炸而遠離了戰爭(因為他們不是被炸死,就是忙著回去處理被炸毀的家園和生意),卻沒有産生空軍將領們期待的決定性效果。

  所以在嘗試了地面部隊(和非航空的海軍部隊)一個世紀後,我們仍無法讓高高在上的空軍下到地面來,並進行一種急需的現實核查。(編譯/龍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