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上市銀行陷“不良”困境 銀行需引入週期管理

  • 發佈時間:2015-11-09 08:01:55  來源:人民網  作者:衛容之 潘夢幻  責任編輯:張明江

  “現在銀行的人事部辦公室內有一個大盒子,專門用來存放辭職員工的辭職信以及相關離職手續,離職的員工只要過來人事部報名字,出示證件,就可以拿好相關材料離職。”某國有銀行基層員工李鐵(化名)對記者説道,“近期,辭職的人太多,銀行為了簡化手續,減少人力,推出了這種方式。”

  據了解,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9079.79億元,較年初新增2396.44億元,已經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其中,農行不良率達2.02%,在維持數年低位運作後,不良率首次突破2%;緊隨其後的招商銀行不良率為1.6%、興業銀行不良率為1.57%;另外三家城商行不良率維持在1%以內。隨著上市銀行三季報披露收官,不良資産進一步惡化的狂瀾幾乎難以逆轉,這已經是不良貸款率連續第九個季度上升。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提到,前段時間是銀行高管紛紛跳槽,現在是基層員工排隊辭職,這些現象都表明現在銀行的日子並不好過,而這種日子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現在信用風險擴散蔓延有所加快,風險正從産能過剩行業向上下游産業鏈擴散,銀行很多款項無法收回,不良率上升,銀行只能靠增加存款以及減少成本來挽回損失,增加存款則意味著銀行員工業績壓力有所加大,減少成本則意味著銀行以前很多的福利不會再發放,這兩個也是基層員工紛紛辭職的主要原因。”奚君羊分析説。

  2015畢業季已經結束,2016畢業季招聘剛剛開始,很多有志投身銀行業的畢業生都感到疑惑。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學生孟傑(化名)擔憂地説:“現在的銀行業上至高管、下至基層員工均出現離職潮,這是否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已經進入萎靡時期?這樣的情況還會持續多長時間?銀行業的拐點到底在哪?面對職業的選擇,我們應該如何抉擇?”

  不良率破“2”

  “為什麼要離職?原因很簡單,我半年前就已經想要辭職,但因為各種原因拖了一段時間。近期,三季度由於不良率的飆升,銀行工資再一次減少,這已經是第三次降工資了。另外,業績壓力更大了,我不得不辭職。”李鐵對記者説。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達9080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2048億元。

  其中三個“危機點”引起關注。第一,9月末農行不良貸款餘額達1791.58億元,成為首家不良率突破2%的上市銀行,銀行不良貸款率首次攀升到臨界點2%以上;第二,在不良貸款變動趨勢方面,僅有寧波銀行不良貸款率略降0.01個百分點,其餘15家銀行的不良率均持續攀升;第三,部分股份制銀行資産品質惡化的速度超出市場預期。以興業銀行為例,截至9月末,其不良貸款餘額為274.87億元,不良貸款率1.57%;而在今年上半年末,其不良貸款餘額為222.03億元,不良貸款率1.29%。其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了23.8%,不良貸款率更是躥升了0.28個百分點。

  奚君羊表示,數據體現的不良貸款率水準現階段已經很高,但如果將被挪至表外的不良資産納入統計,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真實水準可能還要高。

  另外,據招商證券、中銀國際等券商機構分析師測算,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第三季度不良凈資産形成率已超過3%。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平均來講還是不高的,但2%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水嶺。在他看來,銀行不良率在2%以下都屬於比較健康的狀況,除了個別銀行,當前商業銀行總體的資産品質還是處於健康的狀況。如果個別銀行不良率偏高且超過2%,則需要及時採取完善的風控措施。

  奚君羊則認為,單獨看不良率的上升並不能反映實際問題,銀行業真實的情況要看利潤率與不良率的差值,可以説收益能否覆蓋風險是銀行包括各類投資的盈虧平衡點和投資決策最重要的依據,不良貸款是否已經超越臨界點才是真正該關注的重點。最令人憂慮的應該是不良率上升的同時,各大銀行的利潤增長率也在下降。

  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四大國有銀行凈利潤增速均下滑至1%以下,其中,中國銀行三季度凈利潤首現單季負增長;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速明顯分化,最高與最低增速相差6倍之多,這是上市銀行首次出現季度性下滑,給銀行業績亮起“紅燈”。

  “雖然現在不良貸款率逐步攀升,但是總體來説銀行還是盈利的,大部分資金被放到壞賬準備金裏了,這才是導致利潤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對銀行經營的安全性應該説影響不大。”奚君羊在談到銀行不良率上升帶來的風險時談到。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財經媒體在梳理存貸息差時指出:2014年以來,經過央行6次降低利率後,目前銀行存貸款利差大約在2.5%左右。一般情況下,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人力等各種操作管理成本在1%左右。存貸款稅前毛利潤率大約在1.5%,不良率超過2%以後,利潤回報已經不能覆蓋風險損失了。如果事實真的如此,銀行業需要進一步警惕信用風險。

  “商業銀行不良率開始呈上升態勢,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了前三季度GDP增長數據為6.9%,這是我國GDP增速時隔六年來再度破七。從目前這種情況看,宏觀經濟在2016年還會維持6.5%左右的穩增長的狀態,考慮到銀行貸款的滯後性,即便是未來一兩年實體經濟復蘇,不良率的反彈將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保守估計至少會持續到2016年上半年,但這並不代表著銀行業的風險已經處於不可控制的狀態,總體來説,銀行業風險還是處在可控狀態。”奚君羊表示。

  降低不良存量是首要

  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倒逼下,凈息差持續收窄的商業銀行在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做好與不良資産“相處”的長期準備。一般而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可以通過清收、核銷、重組、轉讓,以及資産證券化等手段化解。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9月末,有11家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低於200%,而其中降幅最大的是興業銀行,比6月末下降31.57個百分點,其次為農業銀行和平安銀行,分別下降20.69和16.0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中行撥備覆蓋率最低為153.7%,工行則為157.6%,逼近銀監會規定的150%的紅線。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行撥備覆蓋率153.72%,環比進一步下降3.65個百分點,預計未來通過調節撥備緩衝利潤的空間已不大。同時,報道還表示,不良率不斷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銀行業的利潤。

  另外,通過處置和消化快速增長的不良貸款,會對原本已經出現下滑的銀行業績造成進一步擠壓。在這種背景下,資産證券化成為盤活不良資産、改善銀行流動性的一個有效途徑。

  對此,奚君羊認為,下調撥備率實際上是一個數字遊戲,只是賬面變得好看了,利潤變多了,撥備項錢變少,實際上錢並沒有多,通過下調撥備率可以增加資金流動性,而資産證券化性質雖然和下調撥備率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資産不代表就是壞賬,還是有收益的,通過證券化可以回收更多的錢,投資到更多好的盈利項目上去,給了銀行更多的選擇機會,這對於銀行是有利的。另外,對於投資者來説,也可以是雙贏的狀態。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則認為,面對升高的商業銀行不良率,現在銀行自己能做的很少,可以嘗試繼續加大撥備力度,加大資本充足的準備和對壞賬的核銷,嘗試和資産管理公司交易以及不良資産證券化等,這在一段時間內可以起到降低不良率的效果。“但是最根本的還是我國宏觀經濟怎麼能儘快企穩增長,實現儘快回升。要知道商業銀行不良率提升,本身是因為經濟下行導致信用風險上升。”曾剛表示。

  控制不良增量是底線

  下調撥備率、不良資産證券化等途徑能夠有效地改善銀行的流動性,主要依靠的是減少銀行不良資産的存量,與之相對的,“企穩”或者説控制不良增量也是銀行迫在眉睫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標準普爾金融機構評級資深董事廖強表示,當前僅僅是此輪信貸風險釋放週期的開端,未來2-3年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産將持續攀升,目前甚至連上半程都尚未走完。他認為,此輪信貸資産品質下行週期會呈現出三波明顯的浪潮:第一波浪潮主要表現為出口和批發零售業部門,不良資産主要集中在股份制銀行,從區域看,大部分不良資産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第二波浪潮現在正在全面展開,是産能過剩製造業帶來的信貸損失;第三波浪潮表現為主要以房地産行業為標誌的信貸損失,這波衝擊現在尚未出現,雖然市場上很多房地産企業出現了資金週轉困難,但是他們依然能夠通過出售項目獲得回款,目前地産行業不良貸款仍然維持在非常低的水準,不過這並不代表房地産行業沒有問題,房地産行業信貸危機一旦爆發,這種尾部風險對銀行業的打擊將非常致命。

  按照上述“三波浪潮”的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尚處在風險釋放的開端,可以預見的未來數年,中資銀行業將面臨嚴峻的資産惡化壓力。這時,如何控制不良增量則是銀行的首要任務。

  實際上,由於不良貸款率的上升,銀行的貸款考核已經日趨嚴格。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出現不良貸款被罰,一些銀行業務人員已經不願做新的貸款,或者被系統限定不可以再次申報新的貸款項目,嚴厲的控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不良貸款的比例,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員工會因為害怕罰款不願意做新業務,一方面會導致銀行本身盈利減少,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員工自身的績效與薪資,間接增大了員工離職的可能性,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反過來看,如果銀行嚴格按照風控機制放貸,那麼,即使有部分貸款確實收不回來,也不至於輕易出現不良貸款相隔半年多就猛增三成的情況。很顯然,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的不良局面,管理層面加大了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力度,銀行貸款持續增加,也是造成不良貸款猛增的一個客觀原因。

  控制不良貸款增量不僅僅是銀行的事情,我國的商業銀行曾長期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指揮棒,導致不良貸款難以消除,這種情況在穩增長的壓力之下是否會死灰複燃,從而推高銀行不良貸款,更是需要警惕的。包括監管部門在內,對銀行業不良貸款猛增也應該高度重視。

  銀行需引入週期管理

  “銀行沒有防範措施,沒有根據經濟週期走,這也是導致銀行不良率飆升的重要原因。”奚君羊指出,“當前主要商業銀行還是面臨著宏觀層面經濟週期的問題。目前整個實體經濟還處於調整當中,從GDP增長速度破七來看,儘管該數據還在目標區間,但是今年GDP的增速已是近年來表現比較差的一個時間段,這其中面臨的過剩産能遭遇淘汰,給銀行造成相當大的壓力,過剩産能可能包含銀行信貸在裏面,所以如果過剩産能要淘汰,相似企業要關閉,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應該學會引入週期管理。”

  什麼是週期管理?奚君羊解釋道:週期是指經濟週期,是指經濟運作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疊、迴圈往復的一種現象,銀行業和宏觀經濟息息相關,銀行業應該看經濟週期的“臉色”配備相關的管理計劃,對宏觀經濟週期進行預警。

  另外,不良率的持續上升,民營銀行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步步逼近,也在昭示著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改革轉型。

  “其實,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大銀行的轉型已經初見成效,但也需要進一步推進。”奚君羊表示,“如果不是銀行在逐步改革轉型,銀行整體受到不良貸款率飆升的影響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大,更廣泛。”

  實際上,銀行內部已經出現很多改革舉措。例如,很多銀行在探索股權結構的優化、試圖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重構治理框架,還有醞釀推行員工持股計劃。工商銀行前行長楊凱生就曾表示,加快轉型是銀行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調整資産結構、盈利結構、渠道結構,降低信貸資産在總資産中的比例等方面。

  趙錫軍認為,總體來看,商業銀行不良率升高跟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環境確實有聯繫。但他同時表示,這也和每個銀行所做的經營管理的戰略有關係,一方面,大家都要關注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每家銀行要把握好自身的發展戰略,特別是加強在風險防控方面的能力。

  普華永道6月份發佈的研報稱,商業銀行既要承受經濟放緩的壓力,又面臨行業的競爭與變革,可謂拐點已過,真正的考驗到來。

  那麼,拐點真的已經過了嗎?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經濟下行週期,不良貸款“雙升”現象實際上是可以預見到的,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銀行為經濟轉型和部分行業去産能化“買單”。目前,還很難判斷拐點將在何時出現,短期內“雙升”趨勢還會持續。

  奚君羊也認同此觀點:“現在談拐點還為時過早,或者説未來銀行業不會出現明顯拐點,如果銀行業要出現拐點,就代表著宏觀經濟也要出現拐點。但是就現狀來看,宏觀經濟的情況更可能是軟著陸,增速降到6字頭,這樣看,銀行業的表現也不會出現明顯的拐點。”

  不僅銀行自身要防範金融風險,監管機構更要如此。此前,銀監會相關人士對媒體稱,對當前不良貸款的水準和趨勢,監管部門是有預判的。目前監管部門按月、按季、甚至是按旬來監測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變化,還會對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整體狀況做壓力測試,以判斷不良貸款的整體風險。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雖然有一定上升,但相比國際上大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還是比較低的。而且目前整個銀行業的盈利還保持著一個正增長的狀態,同時整體的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也相對充裕,整體風險可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