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挑戰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教科書
- 發佈時間:2015-11-03 11:17:12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的新作——《經濟學原理》,感覺書中處處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在於他敢於挑戰傳統經濟學流派。在他看來,傳統經濟學是“用中世紀的眼光來看之後的市場經濟”。他還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所面臨的種种經濟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解釋。綜合起來,張維迎最具創新的理論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基於“完全競爭模型”假設下的市場經濟的失靈並非真的存在。書仲介紹,壟斷、外部性和資訊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是在“每個人都是完全理性的”“未來是確定的”等諸多不現實因素的前提下産生的。因此,如果用這種模型去套現實,市場的失靈便無處不在,則政府對任何經濟活動干預的失效就不可避免。書中有一段中國藥品限價的例子很具説服力。中國政府為了患者利益,規定了甲亢等一些基本藥物的最低限價,從而導致生産企業利潤降低,最終使這18家生産企業逃離了這個行業,低價藥沒人生産了,最後不得不引進很貴的進口藥來替代那種廉價藥。政府本來要保護患者利益的目標沒有實現。書中還提到,政府有時會通過制定最高限價限制企業生産,企業虧損,政府就給財政補貼,這就弱化了企業降低成本的積極性,甚至誘導企業故意增加成本,製造虧損,虧損越多,補貼越多,這就是一種效率損失。
第二,企業家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不能忽視。張維迎用“經濟增長的國王”來比喻企業家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他認為,在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無論資本積累、資源配置,還是技術進步,都是企業家精神作用的結果。對經濟增長來説,重要的不僅是投資多少,還有誰來投資。如果看不到發達經濟體資本積累背後的企業家精神,認為只要提高每人平均資本就可帶來增長,政府就容易越俎代庖,直接從事資本積累和投資。因此,如果不能理解什麼是企業,就不能理解什麼是市場;如果不能理解企業怎麼幫助人與人之間變得信任,就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可以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交易,也就不能理解分工的深度和廣度為何越來越發達。
第三,奧地利經濟學派比凱恩斯學派更加務實。這本書中有相當篇幅介紹了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奧地利經濟學派理論強調的是經濟結構的意義。奧地利經濟學將産品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離最終消費品越遠,産品等級越高。各等級産品之間的生産存在時間差,企業家根據預期來協調生産。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信貸市場的供求會自然達到均衡,企業家會根據這個均衡利率預期利潤的高低,並決定資本在産業之間的分配。在張維迎看來,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是對市場理解最到位的經濟學。儘管它沒有數學模型,但對市場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張維迎對壟斷有他特殊的理解。在他看來,最成功的企業就是在競爭中把市場份額做大,最後形成“壟斷”的企業。這樣的“壟斷”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是應該支援的。而由國家提供補貼和各種優厚條件産生的大規模産值的壟斷企業,就不是我們歡迎的“壟斷”。現實中,百度的市場份額不比中石油、中移動在同行業中佔的份額差,但是這兩種企業有本質的區別。前一種壟斷企業是好事,要支援,後一種壟斷是要限制的。
用經濟學家劉國恩的話講,張維迎的《經濟學原理》一書絕大部分章節都貫穿著落地生根的中國故事。與此同時,還把中國故事的敘述放在全球的框架下,有橫向的國家之間的比較,更有縱向的人類歷史的高度。因此,相信此書會在學界引起一定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