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科學家計劃2019年 衝擊萬米載人深潛

  • 發佈時間:2015-11-02 01:00:2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阿凡達》導演卡梅隆2012年在馬利亞納海溝深潛至萬米海底深淵,中國科學家計劃2019年在同一片海域挑戰萬米載人深潛。此次挑戰不是像卡梅隆一次性探險,而是要開展科考作業,並最終實現萬米深淵常規載人下潛,探索神秘的海底最深黑暗“禁區”。

  “就在這個月,我們在南海完成了11000米級無人潛水器4000米級海試。當無人潛水器研製成功,再加上載人艙,離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就不遠了。我們計劃2019年乘載人潛水器在馬利亞納海溝衝擊11000米海底深淵。”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王芳説。

  王芳是在10月30日2015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她説,無人潛水器共在南海下潛5次,同時完成了用於拍攝、抓取生物和提取海底沉積物的著陸器海試,著陸器共下潛6次,最大深度4328米。

  “這次南海海試目的基本達到,對各系統和設備在4000米級海水工作環境下功能進行了調試和考核,對各操作崗位和維護人員進行了培養和訓練,發現了設計問題,為下一階段11000米級海上試驗提供海試經驗及整改方案。”王芳説。

  一般3500米至6500米被稱為深海,6500米至海洋最大深度11000米為深淵。地球上超過6500米的深淵海溝有26個,面積總和接近澳洲大陸。

  科學研究表明,深海與深淵有豐富的生物等資源,深淵研究有助於人類了解不依靠陽光的生態系統、人類起源以及深淵對地球生態、氣候和地震預報的影響。深淵已經成為國際科技熱點與前沿領域。

  深淵科考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著陸器、無人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等系列化的調查裝備,特別是最尖端的萬米級載人潛水器要克服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壓力以及深海低溫和深海供氧等難題。

  王芳介紹,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正在牽頭組建以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為龍頭的世界領先的“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包括系列化深潛裝備,科考艦船隊,科研、生産、應用和市場開拓團隊等。

  崔維成是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蛟龍”號2012年創造了作業類潛水器世界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研發團隊中還有多位“蛟龍”號研發人員。

  “我們研製的著陸器、無人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等均是基於‘蛟龍’號積累的成熟技術,分步驟實施。”王芳説。

  專家表示,從著陸器到無人潛水器再到載人潛水器的技術發展途徑,可大大降低萬米級深載人潛水器風險,無人潛水器還可以作為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守護天使”,即承擔維修和保障任務。

  崔維成和王芳等正在研製的萬米級載人潛水器被命名為“彩虹魚”號,項目採用“國家支援+民間投入”方式運營,經費來源包括高校課題經費、民間捐資、政府專項科研資金和企業贊助。

  其中,以中國漢代探險者張騫命名的載人深潛器母船資金全部來自民間,將來通過開展深海科學考察、海洋工程服務及深海探險體驗等商業活動獲取回報;載人潛水器的關鍵核心載人艙將通過自籌資金解決。

  王芳表示,萬米級載人潛水器載人艙在研製過程中將會帶來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專利。這些世界頂級科研成果將會被廣泛應用於深海裝備和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為深海裝備及相關領域産品升級及産業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援。

  按照目前的計劃,明年6月,4800噸級“張謇”號科考母船下水,7月開啟海上絲綢之路首航之旅;明年10月,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和著陸器在馬利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

  2017年,開展跨越從南極至北極的“極地深淵科考探索之旅”;2018年10月,開展載人潛水器8000米級海試;2019年5月,開展載人潛水器11000米極限挑戰。

  待“彩虹魚”號海試成功後,將對全球26條6500米深度以上的海溝進行系統性科學普查,逐步建立深海生物DNA數據庫。“這對整個人類來説,都是一個極其獨特、珍貴的資源寶庫。”王芳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