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經濟增長多快才合適

  • 發佈時間:2015-11-01 05:52: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提要 “十三五”GDP增速設定的餘地並不多,可供選擇的區間大約只有半個百分點。保持不低於6.5%左右的年均增速目標,應是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所必要的,也比較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點,是經過努力可以有把握實現的。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什麼樣的形勢?經濟增長多快才合適?哪些領域大有增長潛力可挖?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取得重點改革突破?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

  記者:“十二五”經濟增速預計年均8%左右,但今年三季度GDP增長不足7%。從現實和可能考慮,“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應定在多少?7%以下是否是常態?

  汪同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位快速上升:1990年居世界經濟第10位,1995年超過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過法國和英國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如你所説,“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不僅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就宏觀經濟總量來説,必要的增長速度是中國在較短時期內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重要原因。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一個既強調增長品質,又有增長數量要求的目標。

  綜合可能與現實,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即與以前的五年規劃相比,“十三五”期間,宏觀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的設定區間將明顯縮小。以前五年規劃中年均增速可在1至2個百分點的區間內設定,我們既可以為了儘快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把增速目標定得略高些,也可以為了留有較充分的餘地將增速目標定得略低些。而在“十三五”中,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逐步減緩到7%左右;另一方面從“十二五”規劃的執行情況來看,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翻番數量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需保持在不低於6.5%左右的水準上。從這兩個方面考量,“十三五”GDP增速設定的餘地並不多,可供選擇的區間大約只有半個百分點。保持不低於6.5%左右的年均增速的目標,既是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所必要的,也比較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特點,是經過努力可以有把握實現的。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十三五”之初,面臨著穩增長難度加大的複雜局面。近幾年,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增長速度換擋期,因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然出現的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為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而必經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形成的“三期疊加”,成為我們在“十三五”開局之時 必須面對和進一步化解的問題。三期疊加問題的存在既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也為如何開好“十三五”之局梳理了思路、厘清了方向。

  記者:與前面的五年規劃相比較,“十三五”具有哪些較為特殊的特點?經濟增長面臨哪些挑戰?

  汪同三:與前面的五年規劃相比較,“十三五”的確具有一些較為特殊的特點。一是起點面臨明顯的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國際環境復蘇舉步維艱的外部條件,可以説起步就面臨較大的困難,更為嚴峻的挑戰。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在外需下降的同時,制約內需增長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下降,擴大民間投資還存在不少障礙。尤其是結構調整陣痛顯現,很多産業面臨著一個去庫存化的過程。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國際需求不振,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最近都紛紛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普遍下調了0.2到0.3個百分點。二是規劃期間面臨“三期疊加”困難,較少具備以前五年規劃那樣的慣性趨勢,需要強力轉向的挑戰明顯多。三是規劃期結束時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崇高偉大——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記者:從需求側看,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出口、消費的增長。“十三五”時期應如何解決“三駕馬車”的動力問題?消費的潛能是不是更大?

  汪同三:消費、投資、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十三五”期間如何認識這三駕馬車的動力問題?我覺得首先要搞清兩件事,一是它們各自的作用;二是它們各自的特點。

  之所以要分析消費、投資、凈出口的作用,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原有粗放式的增長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針對以前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造成經濟結構的失調,中央多次明確提出,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這些年來,我們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消費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上升,“三駕馬車”協調拉動增長的格局日益明顯。

  “十三五”期間,為了實現宏觀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揮好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協調拉動。其中,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無論是從應對當前挑戰的實際需要看,還是從長遠發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須把擴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放到擴大內需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消費潛力巨大,但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在實際工作中,擴大投資的辦法較多,擴大消費的辦法較少,這種狀況必須扭轉。要完善鼓勵居民合理消費的財稅、信貸等政策,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尤其要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同樣不容忽視。必須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單純依靠消費拉動是不可能實現必要的中高速增長的。我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每人平均GDP仍然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準,我們仍面臨著追趕發達國家的艱巨任務,必須保持必要的投資增長。此外,消費的拉動作用與投資的拉動作用是緊密相連的,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必須通過投資的增長來實現。只有最終能形成投資、導致投資增長的消費,才是真正有效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在“十三五”期間的投資工作方面,我們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解決好投多少、投到哪兒和誰來投的問題,充分發揮好投資對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作用。

  關於消費、投資、凈出口在“新常態”下的特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了很充分的科學分析:在消費需求方面,我國的消費從過去具有明顯的模倣型排浪式特徵向現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特徵轉變。在投資需求方面,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投資開發建設後,傳統産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出口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我們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消費、投資、凈出口的新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

  記者:從供給側分析,勞動、資本投入和效率提高是決定中長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率?

  汪同三:在供給側分析中,效率是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效率決定經濟增長的速度,效率決定經濟增長的品質。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主要是他們經濟效率相對較高。在我國當前所處的條件下,“十三五”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率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需要綜合施策。

  最重要的是創新,包括科技創新、産業創新、體制創新等諸多方面。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極大地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率,通過品質和效率的提高進而實現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社會進步。當前我國的創新能力不足,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把建立創新型國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準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

  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率還需要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一是更積極主動地調整經濟結構,只有經濟結構合理,才有有效率的增長。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這是保證效率的根本,特別是在保持穩定經濟增長方面。三是不斷調整和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從增長中得到更多實惠,同時控制不同階層收入差距擴大,實現共同富裕。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力度,實現可持續增長,在更廣義的意義上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品質和效率。

  記者:改革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轉型發展必須靠改革。“十三五”時期應如何做好重點領域的改革文章?

  汪同三:“十三五”時期做好重點領域的改革文章,有幾點要把握好:

  首先,改革的決心不可動搖。發展要靠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位躍居第二位,一條重要經驗和啟示就在於,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通過改革不斷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三五”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然要靠改革。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以持續,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難度空前。改革初期,改革有帕累托改進效應,各方面都可以從改革中獲利,或至少不會有損失,改革阻力小。現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不少觸及深層次社會矛盾,涉及利益關係調整,是難啃的硬骨頭,阻力明顯加大。

  第三,既要搞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又要重視自下而上的改革積極性,使全社會各方面主動積極參與改革。

  同時還要認識到,目前改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技術性較強的改革,如金融改革、財稅改革、外貿改革、價格改革。一是體制性較強的改革,如國企國資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後一類改革更具根本性,難度也更大,在改革進行到當前階段時,需要更加重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