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燒秸稈需對症下藥
- 發佈時間:2015-10-31 05:52:5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年來,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一些讀者來信認為,禁燒秸稈,關鍵要找到癥結所在。要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構建秸稈綜合利用産業體系,使農民充分享受到秸稈帶來的經濟價值,從而在根源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站在農民的角度想問題
秋收結束,筆者在山西省長治市平順、壺關兩縣的鄉村發現,不少農民在田間地頭焚燒秸稈,瀰漫煙霧散發出嗆人的焦煳味。事實上,環保部1999年就出臺了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規定,近些年,各地出臺的“禁燒令”也越來越嚴,但很多地方依舊濃煙滾滾。為何年年禁燒年年燒?説到底,是沒能從源頭上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農民為什麼要焚燒秸稈?答案很簡單:這樣最划算。以前,秸稈最主要的用途是生火做飯,是農村重要的能源來源,同時還可以充當牲口的飼料,農民們把秸稈當寶貝,自然捨不得焚燒。隨著農民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電磁爐和液化氣越來越普及,秸稈用途越來越窄。加之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匱乏,要把秸稈從地裏運出來送到收儲點,勞動力也難以支援。更何況,下一季的糧食馬上又要種了,關係到來年的收成和生計,秸稈必須馬上處理。對農民來説,費時費力地回收處理秸稈,最終賣幾十元錢,很不划算,還不如一把火燒掉。
要解決秸稈焚燒的難題,必須站在農民的角度想問題,幫農民算好“經濟賬”,讓農民從綜合利用中獲益。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回收秸稈的經濟補貼,使農民的成本收益比趨於合理,從而提高農民對於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政府還應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方面加大投入。目前,秸稈回收利用的技術還未普及,政府應該加大投入為技術的普及鋪好路,降低技術的使用門檻和成本,讓更多農民與企業參與其中。同時,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幫助秸稈綜合利用企業解決資金不足問題,推動形成完整産業鏈條。
(山西省壺關縣 秦風明)
形成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治理秸稈焚燒,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是長久之計,經濟處罰也未免有失公正,要擺脫秸稈禁燒年復一年的應急式治理模式,在落實責任、嚴格管理的同時,更要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和支援下,各地都在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新途徑。如筆者所在的江西省南城縣,引導農民將秸稈碎化後製成培養基,用以種植平菇、竹蓀菇、草菇等食用菌,廢棄掉的食用菌培養基還可以作為上好的肥料直接還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秸稈焚燒現象,同時節約了化肥支出的成本,還有利於減少土壤板結現象。
目前,在秸稈綜合利用中,利用率低、産業鏈短和産業佈局不合理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要徹底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問題,應建立綜合利用長效機制,逐步形成秸稈資源開發利用的良性迴圈。
一是堅持秸稈還田利用與産業化開發相結合,鼓勵企業進行規模化和産業化生産,引導農民自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二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種植業、養殖業的現狀和特點,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和利用方式,合理選擇適宜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在滿足農業利用的基礎上,合理引導秸稈成型燃燒、秸稈氣化、工業利用等方式,逐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效益。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以市場為基礎、政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廣泛參與的長效機制。
(江西省南城縣 揭方曉)
依靠科技創新“變廢為寶”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等秸稈被焚燒,既污染環境,又極易引發火災,存在安全隱患。治理秸稈焚燒,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讓秸稈從“廢物”變成“寶物”。
通過科技創新,加大對秸稈的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蘊藏著巨大的應用價值:秸稈可用於發電,可以製成青貯飼料、碳化燃料、優質肥料;也可從中提取高價值産品,如從麥草中提取木質素、從玉米棒芯中提取木糖醇等。但由於科技能力和研發水準的不足,未能加以充分開發和利用。政府需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調動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技術研發與推廣的積極性,使秸稈所蘊藏的價值充分釋放出來。
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秸稈還田”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在政府的鼓勵和大力支援下,“秸稈還田”得到了廣泛實施,但有的地區連續幾年實行“秸稈還田”之後,糧食産量不增反降,且農民生産成本增加,導致農民積極性下降。因此,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解決“秸稈還田”中存在的秸稈分解速度慢、土壤過度鬆散、病蟲害高發、糧食減産等問題,確保農民增産增收。
通過科技創新,培育和推廣具有高附加值秸稈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科學家已經選育出秸稈含糖量超高的甜高粱。當農作物秸稈富含營養物質或者其他經濟價值較高的成分時,農民便會發自內心地“不想燒”。
(山東省高密市 單立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