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棵玉米秸稈的科技蛻變

  • 發佈時間:2015-10-28 08:31:1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徐春光本報記者于洪光張鳳雲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一直是困擾農業生産的難題,在人們抱怨“禁燒”之路不平坦的同時,山東省諸城市積極探索秸稈能源化利用新途徑、新辦法、新模式,為秸稈多方尋找不“燒”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

  秸稈為農田“貼秋膘”

  談起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技術,全國農機示範大戶、諸城市特邀農機技術推廣員趙佃相給記者算了“兩筆賬”。一筆是經濟賬。秸稈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屬於天然的土地“滋補營養品”,一畝玉米秸稈還田,相當於上了10多公斤化肥。另外,使用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每畝能節省5元。秸稈粉碎到地裏,減少水分蒸發,少澆一兩遍水,省工、省油。一筆是環保賬。以前,玉米秸稈放在地裏燒,嗆得人受不了。現在秸稈成了“寶貝”,沒人燒了,空氣也新鮮多了。

  趙佃相説:“秸稈還田後,像一層毯子鋪在田裏,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機緊隨其後,旋耕、播種、施肥,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用再犁地、耙地了,少了這兩道工序,除省錢外,還避免了機械重復耕地造成的土地壓實。另外,松土的‘功臣’——蚯蚓也躲過了一場劫難。以前,土地都是先犁後耙,殺傷無數蚯蚓,造成土壤板結,農作物不易吸收養分。

  諸城市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臺沐雲説:“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具有‘三增三省一保’的功效,即: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地力增強,省時、省工、省錢,保護生態環境。”近幾年,為進一步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推廣力度,諸城市重點補貼了玉米聯合收割機、深松機和小麥免耕播種施肥機等保護性耕作機械。在農機推廣和財政補貼的雙重作用下,諸城市保護性耕作機械發展迅速,今年全市40多萬畝耕地實現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小麥免耕播種“一條龍”作業模式,讓更多的農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助耕、科學種田帶來的實惠。

  秸稈變身“壓縮煤”

  “我們採用了秸稈‘壓縮煤’,它已取代煤炭,成為公司工業蒸汽鍋爐的主要燃料,煙囪上沒有了往日燃煤時的滾滾濃煙,飄出的只是一縷縷淡淡的煙氣。”談及“壓縮煤”帶來的好處,諸城市三工橡膠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樂華不無感慨。

  據了解,將玉米、小麥、花生等農作物秸稈作為原料,經過粉碎後加壓、增密成型,即“變廢為寶”成了“秸稈煤炭”。它具有比重大、熱值高、燃燒好、成本低、使用方便、潔凈衛生等優點,便於貯存和運輸,可替代薪柴、煤、天然氣、液化氣等廣泛用於生活爐灶、取暖爐、熱水鍋爐、烘乾爐、工業鍋爐,是一種新型的環保、清潔、可再生的燃料。

  諸城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趙光福説:“在使用秸稈新燃料後,鍋爐排放的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均比用煤炭時減少了99%。與煤相比,秸稈固化燃料升溫更快,每噸熱值達3800-4200大卡,噸汽生産成本降低30-40元,而且降低了廢氣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

  “諸城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53.9萬畝,其中糧食、花生、大豆、黃煙、棉花等各類農作物秸稈年産量約110萬噸,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稈量約為45萬噸,折合約22萬噸標準煤。”諸城市農業局局長李臣波説,秸稈變身“壓縮煤”,不僅為破解秸稈禁燒難題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同時農作物秸稈還能為農民群眾帶來可觀的收入,畝可增加農民收入60多元,受到農民群眾歡迎。目前,諸城市已將生物質能源開發作為實施386環保行動的重要舉措,加大開發利用力度,使生物質成型燃料這把火越燒越旺,使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節能減排。

  蔬菜睡上“熱炕頭”

  寒露時節,記者在諸城市舜王街道柳家莊菜農柳吉周新建的蔬菜基地大棚裏看到,一堆堆由農作物秸稈組成的“小山丘”很是扎眼。柳吉周説:“我們村裏的200多畝蔬菜大棚全部用上了‘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讓大棚地溫提高3-5攝氏度,棚裏的蔬菜就像睡在暖融融的‘熱炕頭’上。”

  柳吉周所説的“熱炕頭”是一種叫做“秸稈生物反應堆”的技術。諸城市農村能源辦公室負責人魏玉祿説:“秸稈生物反應堆是利用有效的秸稈生物群,將秸稈轉化為作物所需要的礦物質元素、有機質、二氧化碳、熱量等,進而獲得高産、優質、無公害的農産品。”

  近年來,為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和破解農村“三大堆”難題,諸城市先後在茶葉、大棚蔬菜、辣椒等作物上推廣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方面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徑。據了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諸城市重點推廣的一項新技術,這項技術主要以秸稈替代了農業種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傳統有機肥,植物疫苗取代了大量農藥。應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種大棚蔬菜,1畝大棚一年最少可以消化1萬斤秸稈,而且大棚的地力還會越種越肥。在“生物反應堆”的作用下,各類農産品的外觀和品質都有明顯改善,使農産品達到高産、優質和無公害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要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奶牛吃上“香餑餑”

  近幾年,諸城市依託奶牛飼養基地,大力推廣玉米秸稈機械化青貯技術,將玉米秸稈搖身變為營養豐富的奶牛飼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前玉米秸稈都當草燒了,現在一公斤拉到這兒還能賣一毛五分錢,每畝地能多收入150多塊錢,我們的貯存能力是600萬公斤,能消化吸收掉3000多畝地的玉米秸稈。”辛興鎮奶牛飼養基地負責人于雲傑説,只要經過簡單的粉碎和發酵,就可以搖身變成奶牛非常喜愛的“香餑餑”。

  以前被農民廢棄的玉米秸稈,現在可直接換成現金,畝可增收150多元。對這樣一點小錢,農民能夠看上眼嗎?大家起先對此心中並沒有底。想不到農場收購秸稈的消息一經傳出,周圍近10個村的農民都來送秸稈,運輸距離從0.2公里到4公里,送秸稈的拖拉機排起了長龍。原來,農民打心眼裏並不願意焚燒秸稈,只是由於農民大都進城去打工,留給農忙的時間太少了,且秸稈留在地裏影響耕種,只好一把火焚燒了事,如果秸稈能夠賣錢,那自然是白撿了便宜。

  對生態奶牛飼養基地來説,由於有了大量青貯飼料,減少了生産成本,養牛利潤可提高40%左右。如果沒有農民配合,養殖場自己到地裏雇人收秸稈,則養牛利潤就少多了。由於秸稈有了用途,農民不再焚燒秸稈,養殖場可以用來賺錢,政府頭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迎刃而解。這樣,農民、養殖場和國家三方受益,這些都是玉米秸稈青貯新技術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

  諸城市副市長孔曉明説:“其實,秸稈‘禁燒’還是有很多辦法的,實現秸稈綜合利用,變‘草’為‘寶’,才是根治焚燒秸稈的關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