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起底網際網路公司合併潮:誰是最終贏家?

  • 發佈時間:2015-10-29 15:27:1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從勢不兩立到抱團取暖。而這背後是是出於市場理性的抉擇,還是隱藏著神秘的推手?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 陳凱茵 徐曼曼)合併似乎已經成了2015年網際網路企業的標配。甚至説,假如沒有傳出合併緋聞,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網際網路圈內企業。

  從情人節當天的滴滴和快的合併,到4月份58同城和趕集網結盟,從10月初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姻,到10月底攜程和去哪兒“牽手”,再加上攜程收購藝龍、阿里巴巴與優土結為“親家”、58同城與安居客“合併同類項”、京東43億入股永輝超市等等,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網際網路公司從勢不兩立到抱團取暖。而這背後是是出於市場理性的抉擇,還是隱藏著神秘的推手?網際網路企業聯姻背後的共同邏輯是什麼?合併之後的道路,是否能夠一馬平川?

  “不合併,企業會死,投資者也會死”

  網際網路垂直行業巨頭之間的“火拼”從來都是一方出手,另一方絕不手軟。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發明瞭用紅包搶市場的補貼大戰;美團與大眾點評網在外賣領域的現金補貼也是不設“下限”;58同城和趕集網廣告投放互相較勁,有數據稱兩家公司今年的廣告投入加起來超過20億元;去哪兒和攜程之間的價格戰打得更為瘋狂,去哪兒網“一年燒錢27.6億元”,攜程表示不甘為人後拿出10億“打仗”。

  無休止的價格戰令企業之間的競爭始終處於膠著狀態,但其中有多少企業能從“燒錢”大戰中真正獲益了呢?

  趕集、美團、大眾點評、滴滴、快的都並未上市,他們的盈虧數據不得而知,只有“美團網7個月燒完7億美金”這樣的傳聞在江湖中流傳。58同城2014年在市場推廣上的鉅額投入直接將其利潤率水準從兩位數拉低至個位數,凈利率僅為8.5%。去哪兒和攜程也受累于價格戰,2015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去哪兒網鉅額虧損,攜程也幾乎不賺錢。

  這種“傷敵一千、自殘八百”的慘狀令企業當事人也招架不住了。快的CEO呂傳偉的內部郵件提到合併主要原因包括“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不可持續”;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也曾公開提到合併理由:“雙方打下去消耗太大,利潤全被打沒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秘書長,《網際網路週刊》主編姜奇平對新華網記者表示,合併潮的出現預示著市場初期這些網際網路小巨頭靠“燒錢”跑馬圈地的競爭已經告一段落,網際網路企業正式進入深度整合時代。

  更重要的是,如果行業內的老大和老二一直虧錢打下去,資本也會失去耐心。網際網路資深觀察者李東樓認為,網際網路公司之所以走向合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的業務高度重合、用戶完全重疊、産品毫無差異産品,導致競爭太過激烈以至於雙方損耗很大。此外,競爭過程中每年燒掉的錢讓公司和資方都力不從心。

  “一直打下去一直虧錢,什麼時候是頭呢?資本可能沒有耐性,會撮合企業。兩家再這麼打下去,如果拿不到錢,企業就會‘死’,我們(投資人)都會‘死’。”資方的心態,從趕集網的投資人徐新在公開場合上發表的講話可見一斑。

  幕後推手浮現 BAT才是最大贏家

  實際上,稍加留意的話就可以注意到,在今年的合併案當中,除了企業自身原因和資本那只無形的手之外,這8家企業的背後都站著BAT巨頭的身影。

  滴滴和大眾點評網背靠著騰訊,快的和美團網依靠著阿里巴巴,這兩對“戰”友最終走到一起,騰訊和阿里巴巴多多少少都應該暗自出了力。

  58同城與趕集網的合併與騰訊關係更為密切。4月17日,58同城宣佈戰略入股趕集網。8月6日,58同城間接全盤收購了趕集網。作為58同城的大股東之一,騰訊已經累計向58同城投資了8.59億美元,持股比例達25.3%。在8月的收購活動中,騰訊再次向58同城提供4億美元的過橋貸款幫助其收購趕集網。

  而近日攜程與去哪兒網的合併,背後則又有百度的推動。攜程和百度達成換股協議,協議完成後,攜程持有去哪兒45%的總投票權,百度持攜程25%總投票權。至此,百度成為攜程第一大股東,攜程成為去哪兒第一大股東。

  以上這些再次明證,目前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仍然是BAT三巨頭的天下,正如有人調侃的那樣,“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最終還是BAT的。”

  專家猜測,垂直領域恐怕難再出現像BAT這樣的三巨頭,不僅如此,這些看似“巨頭”的企業,其發展方向還正在深刻地受到BAT三巨頭的戰略影響。

  近幾年,BAT三家為了“抵禦”層出不窮的創業機遇和創業者,構建自己龐大商業帝國,不斷投資創業公司以壯大自身生態。細看BAT收購或投資的公司名單,除了今年合併的企業,還能看到蘇寧、糯米網、高德地圖、新浪微網志、馬鈴薯優酷等許多熟悉的名字。這些名字的背後的産品和服務,幾乎“承包”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出行、餐飲、旅遊、物流、電商、娛樂等等。

  推動企業合併,只是BAT在當下的環境中下的另一手棋。

  合併不是萬能藥 創新才是決定因素

  多年來,在網際網路垂直領域的企業基本都無法通過競爭獲得“壟斷”地位,為了快速而有效的達到上述目的,合併成為一條捷徑。

  有專家期待,合併後的新公司能夠“壟斷”垂直領域的70%以上市場份額,從而獲得行業的主導權和定價權,最終實現扭虧為盈。

  據計算,攜程和去哪兒、美團網和大眾點評網,58同城和趕集網合併後在各自垂直領域都能達到70%到80%的市場佔有率。

  李東樓分析稱:“這幾家合併的企業實際上都是作為連接用戶與商家的平臺。商家不會白白貢獻自己的利潤給平臺,用戶也因為有更多元的選擇而缺少忠誠度,平臺因此沒有定價權,産生不了利潤空間。而只有在取得‘壟斷’的市場地位時,才有可能在用戶和商戶兩端都獲得收入。”

  另一方面,消費者擔心的是,合併後的企業在行業中佔據了壟斷地位,獲得了定價權,消費者自身的議價能力是否就會相應地受到削弱?

  姜奇平認為這層擔心是沒有必要的。他表示,巨頭合併之後雖然一段時間獲得了相對的市場份額,但市場一直在變動,合併不是一勞永逸的,定價權不一定就落到這些合併後的新巨頭手中。

  回顧以往的合併案例可以發現,3年前線上視頻領域排行老大和第二的優酷馬鈴薯合併後,雖然—下佔據全國線上視頻行業將近一半的市場,成為中國線上視頻行業的絕對龍頭大哥,但好景不長。這一通過合併形成的一家獨大格局,很快就被攪亂。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樂視在其他資本扶植下崛起,讓線上視頻行業再一次進入“群雄紛爭”的局面。

  今年較早前合併的滴滴快的,通過合併一下子取得了“壟斷”地位,但來自外部競爭對手Uber、神州專車、易到用車的趁機壯大,消費者仍然有著多元的選擇,這情形讓其原本在握的“定價權”岌岌可危。

  滴滴快的創始人、CEO程維今年八月在公開場合表示:“原以為滴滴快的之間的競爭就是總決賽了,合併之後就可以好好建設家園了,最後發現原來只是亞洲區的小組賽。”

  姜奇平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網際網路領域,面對來自新興創客們的衝擊,不要過於看重市場份額,創新的力量才是決定因素。“要真正增加‘增值利潤’,就需要加大技術的投入,而首當其衝需要重視的就是‘雲計算’和‘大數據應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