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館眾籌做公益小吃街變身創業園
- 發佈時間:2015-10-29 07:00:20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吃貨而言,每每品嘗到美食時,是否有入股到該食店的衝動?近日,在中山出現了兩家別具風格的“眾籌餐飲”項目。一家素食館,通過眾籌,不僅招募到68位股東,還制定了將餐廳的四成盈利拿出來做慈善的規定;還有一群吃貨,開設一條小吃街並拿出10%的股份,以眾籌的形式招募專業吃貨,併為有志投身於餐飲行業的年輕人提供幫扶。
事實上,眾籌餐飲早于2012年已在中山出現。當時一家名為“很多人”的咖啡館由104名股東共同出資經營,但一年後,咖啡館卻由於經營困難,無奈結業。這一事件後,許多人都不看好眾籌開店。如今中山再度出現眾籌餐廳,它們究竟能走多遠?
68名股東出資邊賺錢邊做公益
經過6個多月籌備,禪悅素食文化館第二店于9月開門迎客。“做公益”“全素食”……這些元素吸引了不少食客,尤其是每當農曆初一十五,店內更是座無虛席,熙熙攘攘都是前來吃素的市民。
在禪悅餐館內,各種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挂畫、話語隨處可見。該店負責人曾志雄説,開辦“禪悅”除了推廣素食理念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回報社會,投身公益。
與總店採取的大股東出資經營不同,第二店採取的是眾籌的方式籌集開業資金。“一開始並沒有打算通過開展眾籌的方式來經營新店,但後來有朋友提出,這麼好的項目為什麼不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經過考慮我們想到了眾籌的方式。”曾志雄回憶説。
據了解,第二店項目計劃投資300萬元,以每股20000元進行眾籌,共計150股。消息放出後,曾志雄與幾位大股東的電話開始接連不斷。“很短的時間內,資金已經籌夠了,許多沒能參與進來的朋友還在抱怨説這麼快就結束了。”曾志雄笑著説,“後來實在沒辦法,我們便建議每位股東不超過3股,隨後才有部分股份放回出來讓更多人參與。”目前,禪悅素食文化館第二店共計有68名股東。
在分紅方面,禪悅與一般的純商業企業也是有區別的。作為一家社會企業,禪悅經營收益的40%將用於公益活動以及開設公益講座,30%用於企業發展,餘下的30%才是用於股東分紅。“在第二店內,我們設置了多個活動室,會定期舉辦一些傳統文化、家庭教育、職業規劃等公益課堂,邀請一些名家為聽眾講課,而參與是免費的。”曾志雄介紹説。
小股東創業大股東協助
如果説“禪悅”的眾籌方式是過去湊份子錢眾籌的升級版,那麼“吃貨邦”的“眾籌”方式則是一種主打為股東服務的全新方式。
據悉,下月初,一條名叫“吃貨邦”的“小吃街”將在“活力18”開門營業。與過去傳統的小吃街不同,“吃貨邦”不會給人臟亂差的老土印象,而更像是一家時尚餐廳,擁有優雅的就餐環境和氛圍。目前,已有魚餅俠、澳門牛記咖喱等地方小吃店進駐。
“雖然是一條小吃街,但我們採取的是統一管理、統一收銀、統一清潔,不像其他小吃街,商家進駐後就獨個經營,統籌商就撒手不管了。每一家進駐的店舖只需專注出品,讓顧客吃得滿意開心就好。其他事情,如裝修品牌推廣宣傳等都包在我們身上。”“吃貨邦”總邦主陳福建介紹説。
除了管理理念與眾不同,“吃貨邦”還將面向廣大吃貨徵集“邦主”,為小吃街的經營建言獻策。“所謂的邦主,其實也是我們的股東。我們計劃拿出10%的股份,讓100名‘吃貨’入股,這100名邦主除了持有小吃街的股份外,還可以享受各種福利,如新品試吃、現場優惠等。”陳福建介紹,“在小吃街不定期舉辦的活動中,邦主都將被邀請參與。”
據了解,邦主還可以將他們的親朋好友發展成為邦眾,邦眾前來吃貨邦消費或開VIP卡,邦主可以得到美食紅包。此外,“吃貨邦”還會對有興趣進軍餐飲界的邦主給予技術、資金、材料等幫扶,以此培養一批餐飲方面的創業人才。
尚需理清經營及管理模式
2013年的時候,記者曾採訪過“很多人咖啡館”發起人之一“布裏人”和其中一名股東“Andy”,當時二人表示,雖然咖啡館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但股東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職業,大家都不可能長時間花精力在這個項目上。但要想把咖啡館經營好,就必須有一名有時間有經驗的大股東,以及統一的經營模式和一群職業的經營者。
一年後,咖啡館卻由於經營困難,無奈結業。作為一個企業,沒有專職以及專業的管理人員,沒有拍板、決策、承擔責任的人,這樣的企業很難生存。從發起要開“很多人咖啡館”開始,核心工作小組的股東們缺乏相關行業的從業經驗,造成許多決策層面上的失誤,這也是造成咖啡館結業的原因之一。
儘管前人試水失敗,但沒人否認眾籌是一種好的形式,而且還有更多人在嘗試。目前中山除了“禪悅”、“吃貨邦”外,還有草原尚品、卡蘇暮色城堡等餐廳,儘管眾籌方式不同,但與過往簡單的只出錢等著分紅的眾籌截然不同。
以禪悅為例,該企業第二店採取的是企業的管理模式,即企業成立理事會,設有理事長,理事長監督總經理,總經理負責整個店的日常運營,而股東則監督理事會,管理流程相對規範。
對於自身開設出來的眾籌項目,曾志雄和陳福建都信心滿滿。他們認為,在眾籌成風的大背景下,很多創業者另辟蹊徑,賦眾籌以更多的意義,比如慈善、比如創業,使之擁有更多的粉絲與客戶群。或許,賦予眾籌以更多意義的行業,在吸引消費者的同時,也會帶動某個産業的上升。
南方日報記者 鄧泳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