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字號”現代學徒制刻上“上海印記”
- 發佈時間:2015-10-27 09:29:4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胡立剛
不久前,兩場別開生面的宣講會在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一場面向二年級學生招募農信實習班學生,另一場面向新生作學徒班開班動員,宣講的老師來自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
這兩場宣講向外界傳遞著這樣一個資訊:從探索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到入選教育部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農業人才培養的道路上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以現代都市農業為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了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能發展”的都市現代農業人才,自2011年開始探索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
鄭滔是2011級園藝園林係學生,剛入學就進入“雙主體”教學五四班,大學三年期間,五四班20位同學既是光明食品集團上海五四有限公司的準員工,又是上農的學生,實習、學習同時開展。2014年7月畢業後,他和其他13位同學一起,按照合同順利進入五四公司工作。
一年多過去了,第一批“雙主體”班畢業生可好?“我們14個同學現在都在五四公司,有的在技術崗位,有的轉到了行政崗位。還是在五四工作踏實,有發展。”鄭滔在電話裏説。
徐磊是2015級農業資訊工程系物聯網專業新生,剛入學徐磊就迎來上農信的學徒班開班動員,作為高中同學裏唯一一個選擇學農的學生,他在聽完宣講的當天就決定進物聯151學徒制班。
徐磊告訴記者,學徒制班有三大優勢:一是在學校學習理論的同時有公司的工程師手把手教,對能力的提高肯定很有幫助;二是簽了合同就享受到公司準員工待遇,除了參加公司的一些活動,每個月還有一定的經濟補助;三是畢業不擔心失業,進公司也不會有心理包袱,畢竟3年下來應該解決文化融入的問題了。
鄭滔是學院自2011年探索校企合作“雙主體”教學培育後第一批走出校門的農業人才,而徐磊是學院被教育部入選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後第一批學徒制班的學生。兩個學生一個來自湖南益陽,一個是上海本地學生,他們倆的選擇,具有代表性。
“學徒制”是一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以師傅的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技能傳授形式,通俗地説即“手把手教”。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制融入了學校教育,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進的一項育人模式,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一種新的形式。
現代學徒制無疑是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的深化和完善。
“截至今年,學院共開辦了17個‘雙主體’班,探索過程真的很難,因為學院沒有能力對接行業需求,只能視企業需求開班,連五四公司這樣年産值爭取超百億元的公司,也是隔三年再開班,更何況其他農業企業呢。”分管教學、具體推動“雙主體”教學的副院長謝錦平很是感慨,“像德國等學徒制相對完善的國家,都是通過行業需求來做頂層規劃,不形成這樣的氛圍,現代學徒制很難高效推廣。”
學院牽頭成立了上海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有40家各類農業企業參與其中。應該説,在全國首批列為學徒制涉農院校中,上海農林學院的主客觀條件並不差,為什麼謝錦平會有這樣的感慨?
“主要還是資訊資源不對等,學院早先就想過跟光明集團總部對接,而不只是和旗下的分公司合作,也許作為一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沒有整合更高層次資源的能力,期待得到各級政府、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援。”教務處處長、現代學徒制項目負責人王彤光説。
9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就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職業教育問題到農林學院進行專題調研。在充分肯定農林學院堅持“為農服務,特色立校”辦學定位的同時,她指出,上海需要有一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定位的農業職業院校,要堅持“姓農”,把依託行業求發展的“根”留住,要進一步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與産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可探索採取企業冠名、參股以及職務互兼互任等方式來助力學院發展,辦成真正受社會歡迎的有特色的職業教育。
在納入教育系統前,農林學院歸口上海市農委管理,學院發展壯大影響力提升,市農委的關心支援是最大的推動力,校企合作“雙主體”教學也得到市農委的大力支援。
上海都市農業發展、整建制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靠的是現代農業人才,最缺的也是現代農業職業技術人才,這已經是上海各界的共識。
“相信上海市各級政府、各行業協會、農業企業都會對學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繼續給予關心支援。學院的目標非常明確,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努力爭取成為試點中的試點,為‘農字號’現代學徒制刻上‘上海印記’。”謝錦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