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總局提示關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嚴重不良反應
- 發佈時間:2015-10-27 10:32:58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吳起龍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主要用於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各種精神病性狀態的陽性症狀和陰性症狀的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此外還有一些嚴重不良反應,如粒細胞缺乏症、糖脂代謝異常,使用時不注意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可引起白細胞減少,嚴重時可致粒細胞缺乏症,使機體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降低,導致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該類藥品還可引起血脂升高、體重增加,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或引起血糖升高或糖尿病,嚴重可致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或死亡。在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據庫中,自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症的報告數量佔總體報告數量的5.9%,引起的糖脂代謝異常的報告數量佔總體報告數量的3.5%。此外,國外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用於老年癡呆症患者精神行為異常的治療時,此類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據庫分析情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建議:
1.對於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存在的嚴重不良反應及其風險因素,醫護人員應充分認識並予以關注。醫生在處方藥品時,應仔細詢問患者的既往病史,使用期間應加強用藥監護,進行必要的監測。應與患者及其家屬或監護人員充分溝通藥品存在的風險,指導患者正確、合理用藥。
2、患者應遵循處方醫生的建議,按要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應詳細閱讀藥品説明書,了解藥品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對於醫生提出的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細胞計數等要求應充分理解並積極配合,服藥後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診。
3、藥品生産企業對於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潛在的嚴重風險應予以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應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及分析評價工作,對於説明書中風險提示不足的,應及時修訂和完善,並應採取有效途徑,加大與醫務人員和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傳遞最新藥品安全資訊。
小貼士:
一、什麼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于20世紀70年代問世,90年代開始廣泛應用於臨床抗精神病治療,並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種精神病性狀態的陽性症狀(如幻覺、妄想、思維紊亂、敵視、懷疑)和陰性症狀(如反應遲鈍、情緒淡漠、社交淡漠、少語),也可減輕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情感症狀(如抑鬱、負罪感、焦慮)。
二、與傳統抗精神病藥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有哪些特點?
傳統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都是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發揮治療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可能與D2、5-HT2 受體的聯合阻斷有關,對陰性症狀有明顯的療效。與傳統抗精神病藥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具有較低的D2受體親和力,只作用於中腦邊緣系統而很少作用於基底節,具有很強的抗精神病作用,而産生的錐體外係反應較少。
三、什麼是白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症?可能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人體血液中的白細胞可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有粒細胞(簡稱粒細胞)根據其特殊顆粒的染色特性,又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具有重要防禦功能。若血液中白細胞計數持續低於4×109/升(4000/立方毫米)而中性粒細胞百分數正常或稍低時,稱為白細胞減少症。當粒細胞計數低於1.5~2×109/升,且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相比無差異時,則被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
粒細胞缺乏症是指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此時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多已降至0.5×109/升以下,並伴有突發的細菌感染症狀和體徵,如咽喉痛、發熱、不適、疲勞以及典型的口咽部或肛門直腸病變。因其會增加感染的機會,並可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就醫。粒細胞缺乏症可能是因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中性粒細胞被破壞或二者同時發生而引起。儘管對藥源性粒細胞缺乏症的發病機理還沒有完全了解,但研究表明可能是由變態免疫或中毒反應介導的。
四、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致糖脂代謝異常包括哪些症狀和體徵?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引起的糖代謝異常表現為:糖尿、血糖升高(超出正常值範圍)、高血糖、糖尿病,嚴重者導致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患者可出現煩渴、多尿、多食、乏力、體重減輕等症狀。
脂代謝異常表現為體重增加、腰圍變粗等,實驗室檢查可見血脂升高、高脂血症、膽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高膽固醇血症等。高血脂較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説話、肢體麻木等症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