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産繼承掛鉤精神贍養傳遞法律溫情
- 發佈時間:2015-10-23 06:32:4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陽節前夕,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發揮審判職能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實施意見(試行)》。在贍養問題上,首次以規範性文件形式明確,對老年當事人起訴要求贍養義務人履行精神贍養義務的,全市法院應予受理。首次明確部分繼承人未盡精神贍養義務的,判決時可視情況少分或不分遺産。(10月20日《現代快報》)
我國《繼承法》明確規定:“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産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蘇州中院這份意見的亮點,就在於將“精神贍養”明確列為扶養義務之一。人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老人往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人體衰老之後,由於生理功能發生衰退,本就容易出現失落感、孤獨感等心理問題。再加上許多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學習,獨守“空巢”的老人更容易産生心理失調症狀,導致情緒、認知功能下降。
然而,許多為人子女者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讓老人吃飽穿暖就是孝順父母。有的兒女只是逢年過節給老家的父母匯款、寄禮物,卻多年不回家看望老人一眼;還有的把父母從鄉下接到城裏“享清福”,自己卻整天早出晚歸忙於工作,難得與父母説上幾句話。甚至,一些基層法院在審理遺産糾紛案件時,也往往只是以贍養費的多少來衡量子女是否盡到瞻養義務。由於無法從子女那裏得到精神慰藉,一些老人只好依託別的方式排遣寂寞。山東濟南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每天乘坐公交車來回兩次,就是為了“解悶”,和人説説話。遼寧大連的68歲宋老太,沒事就蹲在抽水馬桶邊摁一下開關,兩個月的時間裏抽走了98噸自來水。
如果説老人“摁的不是馬桶是寂寞”讓我們感到心酸,那麼近年來屢有發生的“空巢老人”自殺事件更應讓人們警醒。來自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統計,我國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殺人數超過10萬,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留守老人,已成為自殺率最高的一個群體。與病痛等肉體上的傷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對老人們來説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解決老年人的心理慰藉問題,一方面需要老人自己調整好心態,堅持參加社會活動,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釣魚、養花、登山、書法等,既充實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同時,作為子女應該多回家看望老人。給爸爸捶捶背,幫媽媽洗洗碗,和父母説説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聽他們講講過去的故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對於老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慰藉。
2012年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了“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如今,“不常回家看看,可能分不到遺産”寫入地方法院規範性文件,再次向人們傳遞一個訊號:“常回家看看”不只是空洞的法律條文,而是實實在在的法律義務,違者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當然懲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樣規定的看點不在於有沒有剝奪遺産繼承權,而在於糾正為人子女者的思想誤區,不僅在物質上盡力滿足老人需要,更要在精神上給予更多的關心愛護。從這個角度上講,遺産繼承掛鉤精神贍養不僅僅宣示法律的剛性,更傳遞了法律的溫情。張楓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