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保險 > 正文

字號:  

“扶老人險”:道德問題可以用錢解決嗎?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54:1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大學生評論大賽

  用商業機制解決道德問題,固然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但是,其中對老人“污名化”的潛在立場,卻也值得警惕。

  近日,支付寶在其客戶端“我的保障”一欄內,更新了一個名為“扶老人險”的項目。你只需投保3元,在一年範圍內,若遇到扶老人反被訛詐的情況,將得到最高2萬元的賠償,並獲得法律諮詢服務。對此,很多人提出了質疑:認為道德問題怎麼可用錢來解決?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從道德角度抨擊這項商業策略。儘管通過社會保障的商業化運作來“反推”實現道德義務,多少讓人有一種“道德滑坡效應”的擔心,但從效果來看,這或許可以提高人們大膽扶老人的幾率。

  也同樣不必抨擊企業心中暗打的“利益算盤”。這一舉措對於企業來説,頗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得之義,這也無不妥。事實上,功利主義者認同“最大幸福量”的計算,如果我們通過微不足道的投保行為兌換一種道德信任、行為勇氣,社會總體的良善也有可能提高,進而走向一個新的良性迴圈的開端。

  一個無傷大雅的商業服務,就算有順應熱點的小聰明,它仍然提出了一個大命題,即“道德治理”可否繞開呼籲轉而進行多元化制度嘗試?就像此前不少人指出的,一些看起來是道德問題的東西,説到底都是利益問題:如果醫保體系健全,大家不會圍繞著一個小糾紛爭吵。其實,相對健全的車輛險已經提供了範例——在保險服務健全的語境下,很少有人會願意為一次小摩擦而在公路上爭吵不休。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企業之所以設立三塊錢扶老人險,這背後仍存在單一的價值判斷,對老人並不公平。事實上,人民日報的一項調查分析認為,在此前的149起扶老糾紛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有32例”,這説明,在扶老人被訛事件中,有些“扶人者”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多麼光彩。用商業機制解決道德問題,固然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但是,其中對老人“污名化”的潛在立場,卻也值得警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