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上的科技特派員
- 發佈時間:2015-10-18 01:30:5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甘肅作為科技部選定的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之一,從2002年至今已有13個春秋。寒來暑往,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員走進鄉村,為農民致富貢獻智慧,揮灑青春,成了他們的貼心人,也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當記者到達定西市渭源縣天地中藥材有限責任公司時,羅有中正穿著工作服,蹲在悶熱難耐的大棚裏,細心地看護著他的“寶貝”——馬鈴薯脫毒苗。今年4月份,羅有中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從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來到企業。問他田間地頭煩悶不,反而被幽默了一把:“咱出生在黃土地,自然願意回到黃土地。”
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渭源的馬鈴薯皮薄個頭大、形整味道佳,遠銷海內外,2001年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作為專業人士,羅有中對馬鈴薯的評價卻不儘是溢美之詞,“中國馬鈴薯平均畝産960公斤,幾乎全球墊底,原因就是種子不行。而推廣脫毒種薯,産量可以提升很多。”正是這樣的考慮,羅有中的科特派團隊承擔起了全縣馬鈴薯良種繁育的任務。
事實上,羅有中的團隊僅僅是渭源縣科技特派員隊伍的一個縮影。目前,渭源縣投入1320萬元,聯繫119名科技特派員,帶動輻射村民8000余人,覆蓋所有貧困村。“實踐證明,渭源縣將項目作為載體,將科特派制度與創新創業、造血生血、精準扶貧結合的做法,是值得總結的。”甘肅省科技廳廳長李文卿説。
日頭慢慢滑進西山,張衛東也開始為他的羊兒添加能量飼料了,看著健碩的種羊,張衛東心情好了許多。“羊價長期走低,壓力特別大。”這位縣畜牧局的技術幹部變身“羊倌兒”也就兩年半。2013年,他帶領4名科技人員組成一個小分隊,來到全縣最貧困的元古堆村,辦起了良種羊繁育專業合作社。以每年每戶600元的租金租用村民羊舍,再把村裏的99戶精準扶貧戶、124戶低保戶、62戶移民戶納入作為股東。這些村民不承擔風險,每年只管分20%的紅利。資金不足,張衛東就按照股份制的辦法,發動畜牧局職工自願募集,爭取項目扶持資金。生産忙時臨時雇用村民幫工,閒時鼓勵村民挖野草交秸稈加工飼料。“既解決一部分飼料來源,又增加了村民收入。”穿著破舊工裝的張衛東説。
如今,已有500多只種羊入圈了。經歷了艱苦創業,大山裏的元古堆村如今也找到了致富之路。村民們由衷地讚嘆,“有特派員做指導,心裏有底。”
伴隨短促的哨聲,數千隻雞從雞舍向山洼密林中奔去。挂著口哨的王志斌最早只是農家樂的小老闆,養著百十隻放養雞。4年後的今天,他的企業由最初年利潤30萬發展到現在500多萬,除了放養雞,木耳山烏雞蛋也是聲名遠播。這一切,他都歸功於科技特派員黃麗琴。“4年很短,在機關一晃也就過了,但是在企業,能徹底釋放專業知識。”在雞舍裏搗鼓中藥配方飼料的黃麗琴躊躇滿志,如今,她已經是4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權利人。
從安逸舒適的辦公室、研究所到條件艱苦的企業,不僅是能不能吃苦的問題,更是一種放下身段、貼近基層的身份轉換。儘管目前渭源縣對科技特派員實行“三保一獎”優惠政策,但到條件艱苦的一線,做名副其實的土專家、田秀才,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很具挑戰性。“科技特派員的食宿交通得自己掏腰包,老闆也是偷偷付給報酬,希望有專項經費和清晰政策支撐。”縣科技局局長李有明有些無奈。
汗水滴在哪,哪就會長出希望的種子。渭源縣近幾年的科特派工作實實在在,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幹,帶著農民賺,將農業、農村、農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黃土高原科技創新最具生機和活力的部分。“將傳統科特派工作賦予創業的內涵,強化‘一縣一項目一産業’的科技惠民示範工程,解決縣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的弱化問題,科技特派員機制值得深思和創新。”李文卿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