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關節點

  • 發佈時間:2015-10-15 08:2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遲福林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十三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關節點

  編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會議在研究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時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要把發展理念梳理好、講清楚,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必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五中全會召開在即,我們特邀幾位著名學者,專就上述問題撰寫了一組文章,以饗讀者。

  ●“十三五”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還是經濟結構邁向中高端水準,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産業結構。

  ●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的最大亮點,在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激發市場活力上取得顯著成效,是近兩年穩增長的重要因素。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到2020年,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需要“十三五”把握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併為未來10年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為重點,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企業活力

  “十三五”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還是經濟結構邁向中高端水準,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産業結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全面激發市場活力、企業活力,重在形成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體制環境。

  1、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産業結構。我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服務化的客觀需求開始形成:一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帶來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長,成為消費需求升級的重要趨勢;二是工業轉型升級蘊含著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巨大市場空間,我國把握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推進“中國製造2025”,會形成研發、設計等生産性服務業的巨大市場。據測算,2015-2020年這6年,如果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增加值年均增長保持在10%左右,服務業總規模有望擴大到48~53萬億元,實現規模倍增。

  “十三五”時期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産業結構,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全面轉型升級:它不僅是形成7%左右經濟增速的前提條件,而且也是形成品質效率型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性因素;它不僅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而且也是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現實出路;它不僅是形成經濟新常態的主要標誌,而且也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選擇。

  2、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市場化改革的重點。改革開放37年來,工業部門絕大多數領域已經實現高度的市場開放,但服務業領域市場開放嚴重不足。總的來看,我國服務業發展不缺市場需求、不缺資金,關鍵在於市場開放,重點在於激活社會資本:一是把破除行政壟斷作為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的重點。深化國企改革,儘快放開服務價格管制,逐步消除服務業與工業要素價格差異,在用地、用水、用電、用氣等方面推進與工業同等價格。二是推動服務業市場對社會資本開放。實現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對社會資本的市場全面開放,充分利用社會資本促進研發、物流、銷售、資訊等生産性服務發展。

  3、以“一帶一路”為總抓手加快服務貿易強國進程。我國已成為服務貿易大國,但還不是服務貿易強國。以“一帶一路”為總抓手,需要把加快服務業開放作為雙邊多邊自由貿易的重點:一是抓住全球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新機遇,擴大服務貿易比重,到2020年初步實現建設服務貿易強國的戰略目標。二是以生産性服務業“走出去”為重點帶動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

  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

  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培育我國服務業領域的競爭新優勢,面臨著多方面結構性矛盾的重大挑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改變現有的金融、財稅、教育結構,啃下結構性改革這塊“硬骨頭”。

  1、調整優化金融結構。現代服務業發展以社會資本、中小企業為主體,很難得到金融支援:一是進一步減少民營信貸機構設立和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限制。簡化審批程式,並降低設立門檻和準入的標準,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二是在穩定資本市場的前提下,儘快推出資本市場註冊制。使更多服務業領域中小企業能夠通過直接融資實現創新發展。三是放開保險業準入門檻。使更多社會資本能夠進入保險業,做大保險業的“蛋糕”。

  2、調整優化財稅結構。現有財稅結構對上大工業項目的激勵作用比較大,而對服務業發展的激勵明顯不足。這就需要:第一,財政支出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傾斜。著眼于到2020年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加大各級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第二,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稅負平等。儘快在全國範圍內完成營改增改革,切實降低服務業企業稅負,逐步削減和取消對重化工業的投資稅收優惠。

  3、調整優化教育結構。近幾年,教育結構與經濟轉型升級大趨勢不相適應的矛盾問題逐步凸顯。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創新驅動的突出特點,對人力資本的依賴性全面增強。這就需要適應人力資本市場需求推動高等教育轉型升級,放開社會資本辦學門檻,大力培育各類實用性人才。

  深化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政府改革

  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的最大亮點,在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激發市場活力上取得顯著成效,是近兩年穩增長的重要因素。應當看到,與過去工業領域開放相比,服務業市場開放對政府有著更高的要求,需要儘快走出一條“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有機結合的新路子,以有效地發揮政府作用。

  1、打通簡政放權的“最後一公里”。服務業市場開放大背景下,“打通最後一公里”重在參考借鑒國際商事制度經驗,形成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第一,全面實施企業自主登記制度。在實行“三證合一”、“一證一碼”的基礎上,在1-2年內實施企業自主登記制度,建立全國範圍內企業自主登記註冊網路平臺。建議鼓勵支援有條件的地方組織試點。第二,適時取消企業一般投資項目備案制。為避免備案制轉化為變相審批,建議除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之外,企業一般投資項目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不再需要備案;民營企業投資,如不涉及公共資源,不再實施招投標。第三,盡可能少用或不用産業政策。除農業等特殊産業,一般産業盡可能取消土地、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在政策上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

  2、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負面清單管理是我國商事制度與國際接軌的重大決策,是我國走向現代市場經濟的重要標誌。推動負面清單管理從外資擴展到國內社會資本,從自貿區擴展到全國。建議賦予地方改革更大的試點權,推動多個自貿區商事制度儘快與國際接軌。

  3、以監管轉型破題“放管結合”。2014年以來,國務院確立了“放管結合”的改革思路,強調在下放審批權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由於監管體制改革尚未破題,監管轉型滯後於簡政放權改革的實際進程,與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和廣大社會成員的期盼有著明顯差距,成為簡政放權縱深發展的“最大短板”:一是對現有市場監管體制進行總體設計。以專業化、技術化、標準化為重點創新監管方式,調動包括社會公眾、媒體、法律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強市場監管。二是完善重點領域監管體制。重點是從國家層面組建統一消費市場監管機構,統一反壟斷職能,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三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法治化監管框架。實現監管職責法定、機構法定、程式法定。

  把握經濟轉型升級大趨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走出一條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的新路子:就是要通過全面的制度創新走向現代市場經濟,充分釋放13億人的內需市場潛力,形成有效的市場治理;就是要通過全面的制度創新激發社會活力、創造力,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就是要通過全面的制度創新建設人民滿意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把權力關進法治的籠子裏”,形成有效的政府治理。

  (作者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