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新型城鎮化助推地方城市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0-15 05:45: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東農村城鎮化研究基地課題組

  城鎮是聚集的人口、活躍的經濟活動和特定地域空間緊密相連的綜合體,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作為典型的草根派城市,東莞原本是在廣深夾縫中生存的農業地區,卻憑藉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演繹成為農村地區城市化的精彩縮影。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背景下,剖析和探討以東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鎮化的路徑與策略,對於提升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發展品質、加快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進程具有借鑒意義。

  注重産城融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好産與城的關係,以産興城,以城聚産、以産留人,避免因缺乏産業支撐而導致的“空城”困境。一是基礎設施一體化。堅持現代化元素與市民內在需求相統一,統籌推進交通、資訊、能源、環保、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堅持“地上”和“地下”相結合,既做好“顯績”工程,又做好“隱績”工程。加強市域、市際間基礎設施對接,強化區域基礎設施協調與共用。科學佈局加密型緊湊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二是鎮村發展工業化。實施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同步推進的策略,加強城市和農村之間土地和資本的流動,把工廠辦到農民的家門口,發展壯大村鎮集體經濟,農村就地變城市,農民就地做工人、做老闆,使城鎮化發展與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相連。三是優勢産業集群化。堅持走集聚發展之路,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産業梯度發展,促進各類企業向城市、園區、經濟帶集中,逐步在有條件的農村片區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層次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産業集群,實現規模效益和集群效應。建立一批符合鄉鎮實際、具備發展潛力的産業基地,促進産業鏈條向前端設計和後端服務延伸,做強做優製造優勢特色産業。大力支援産品開發、技術創新、檢驗檢測、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行業平臺建設,為鄉鎮産業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支援,推動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四是城市發展組團化。優化城鎮片區主體功能,推進區域統籌,加強資源要素、産業發展、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行政資源的整合,推動城市空間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加強城市對接區域發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發展個性,形成城市之間合理分工、佈局。

  注重創新驅動,城市運營綠色化。創新驅動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正確處理城市擴張與城市更新的關係,大力推進城鎮産業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城市。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採取政産學研結合、校地合作、協同創新的方式,由地市投入資金、提供研發用房,由高校院所投入技術、人才、品牌、專利等無形資産,推動高校研發與地市需求的無縫對接,構建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科技與産業融合發展,凝聚創新資源,培育創新載體,建設一批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産業基地和創新産業集聚區。對應“國家製造2025戰略”,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和新興業態,推動城市産業低碳化發展。二是加快城市管理創新。把推進新型城鎮化與全面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城鄉統籌規劃管理機制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機制。推進“網際網路+”城市資訊化管理,加快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統籌實施“智慧環保”、“智慧醫療和教育”、“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重大資訊化工程,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和資源集約化利用。三是加強環保治理創新。按照讓人和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發展理念,明確城市發展的邊界,嚴格落實生態紅線規劃管控。創新城市環境治理制度,持續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與修復。強化對山麓、濱水地區的開發建設控制,推進森林進城、森林圍城,保護農村自然生態田園,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望山見水、疏密有致的城鄉風貌。利用邊角閒置地塊和景觀岸線等,建設方便市民休閒活動的社區公園,打造“快節奏、慢生活”的宜居生活空間。

  注重共建共用,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任務。一是優化城鄉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加大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積極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建立健全“城鄉一體、保障廣泛、覆蓋全面、水準適度”的社會保險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設施一流、網路健全、內容豐富、參與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渠道多樣、本外共用、優質均衡、城鄉協調”的地方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二是推進優質公共服務向基層社區全覆蓋。針對基層社區公共服務先天投入不足、供給機制不完善、專業水準不高等問題,統籌規劃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把治安、環衛、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費用納入市財政統籌範圍。將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法律仲裁、心理疏導等基本公共服務延伸至基層社區。創新基層公共服務網路,完善社區服務資訊化平臺,建立社區政務服務中心,承接政府下沉到村(社區)的行政工作和公共管理任務,有效推動村級行政事務、自治事務和經濟事務“三分離”,減輕村(社區)的經濟負擔。引入專業化、社團化、公司化運作的服務機構,提高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品質和水準。三是統籌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異地務工人員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推進包括異地務工人員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是政府應盡的義務。必須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參加社會保險年限等條件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單和階梯式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具體途徑,逐步將異地務工人員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共用範圍,有效解決異地務工人員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讀書、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讓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注重社會和諧,城鄉社會治理法治化。加強和創新城鄉社會治理,是當代政府必須履行的核心職能,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一是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強化農村(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獨特作用,建立“黨組織領導、村委會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創新探索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圍繞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和諧人際關係,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集體協商和共同治理模式。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目錄和清單,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不斷完善社會組織規範管理和服務機制。建立健全專家諮詢和論證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積極拓寬居民參與渠道。二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的矛盾以及經濟社會轉型産生的矛盾錯綜複雜,基層社會治理和矛盾糾紛化解壓力大、任務重、挑戰性強。必須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創新社會治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融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居民調解于一體的大調解機制,建立集組織領導、預防調處、快速處置於一體的大預防機制。堅持全程跟進、適時介入、果斷處置,構建政府主導下的勞資矛盾多元化化解的源頭治理機制。深入開發大數據在社會輿情、治安防控、應急保障、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方面的應用,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科學化水準。三是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關鍵問題。正確把握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正確把握和處理法治與德治、自治的關係,正確把握和處理繼承與改革、創新的關係,推出地方城市基層治理整體設計方案,切實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圍繞創新和完善基層黨建工作、基層重大社會事務協調、村鎮集體資産保值增值、基層民主和依法治理等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進行有效改革,建立完善充滿活力的基層自治體制機制。在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異地商會建設、企業誠信經營等方面,創新推廣積分制管理,大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

  注重多元包容,常住人口市民化。人的城鎮化是城鎮化建設的核心,人的生活品質的改善和工作環境的提升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本要義。一是有序拓寬人口市民化通道。以優化積分制和企業自評人才入戶為重點,優化調整外來務工人員入戶政策。推行以居住證為基礎的戶籍制度改革,優先解決好進城時間長、工作時間長、可以適應城鎮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的人口市民化問題。加快戶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依法依規保障本市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林地經營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實現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待遇一體化管理。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體系。二是培育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融入地方城市人文精神,化為市民的內在準則和行為習慣。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開放開明、相容特質的包容文化,增強地方城市文化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大力培育塑造地方城市精神,精心宣傳推介地方城市形象,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大力倡導和弘揚平等、友愛、互助的新型人際關係,使本外人口和諧相處,構建本外融合型社會。推進基層文化站、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的建設,廣泛開展便於社會各群體參與展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使外來務工人員有好書讀、有好講座聽、有好展覽欣賞、有好平臺展示,營造和諧、相容、共用的文化氛圍。三是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堅持經濟與文化雙翼齊飛,以文化建築延續城市文明,加強城市工業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保存,增強城市文明的積澱。依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等時間全天候、空間全覆蓋的圖書館網路,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發動市民共建學習之城。依託綠道網、森林公園等,引導市民參與環保行動,踐行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加快構建個人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罰機制,提高市民的誠信意識。以空巢老人、困難外來務工人員及子女、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為服務重點,組織開展各種志願服務活動,建立健全內容豐富、效果明顯、機制健全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推進志願服務常態化制度化,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執筆人:王思煜、丁晉清、潘祥佐、鄧春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