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挖掘“金點子” 甩掉“窮帽子”

  • 發佈時間:2015-10-15 05:45:2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積極建立推進集中扶貧對象、集中扶貧資金和集中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突出問題的工作機制——

  圖① 定安縣扶貧辦為當地貧困村莊豎立的宣傳石碑。

  圖② 海南省定安縣施行整村扶貧推進工作。定安縣扶貧辦為該縣石坡村修建了水泥路、戲臺,建設了體育娛樂設施。

  圖③ 屯昌縣扶貧辦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設備、技術用於養殖蜘蛛,經過10個月的飼養,每只蜘蛛可以賣到20元。

  閱讀提示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之道也在於精準。海南省通過不斷加大精準扶貧力度,探索出一條切合當地實際的扶貧開發路子。

  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海南通過給貧困戶建檔立卡,尋找貧困原因,定點消滅貧困;恢復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防止返貧。海南通過“能人”示範,帶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併為貧困地區“量身定制”脫貧産業、綜合推進整村開發;借助社會各方合力,才能從“單打獨鬥”到“握拳出擊”。海南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工作,形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扶貧局面

  “拔窮根”先要“摸準底”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省以“大扶貧”格局,積極建立推進集中扶貧對象、集中扶貧資金和集中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突出問題的創新扶貧工作機制,使一座座村莊甩掉“窮帽子”,讓一個個村民奔向小康路。

  截至2014年,海南省貧困人口總數相比2011年減少了20.7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4.6%下降到10.2%,共有26.84億元各類扶貧資金落到實處。

  2014年6月,海南省扶貧辦要求各市縣加快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從全省560萬農民中找出貧困人口,為精準扶貧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海南成立了由省、市(縣)、鄉(鎮)三級400多人組成的建檔立卡工作隊伍,投入700多萬元,識別貧困村600個、貧困戶15.44萬戶、貧困人口63.6萬人,基本完成貧困人口的資訊採集錄入。

  為了做到“不漏一戶、不錯一人”,海南省各地想盡辦法。在定安縣,實行“報—查—評—審—批”5項工作程式。在駐村工作組宣傳政策的基礎上,先由農戶填寫申請書,然後由工作組進村入戶進行調查摸底,再成立村民主評議小組進行評議和排序,最後經由村小組、村委會、鄉鎮、縣4級審核並公示。

  在遴選貧困戶時,定安縣通過入戶調查,查看貧困戶的居住條件、勞動力、勞動觀念、疾病、經濟來源等,摸清貧困原因,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做好準備。

  經過登記造冊,定安縣貧困人口的數量、收入來源、月均基本生活開支等一系列基礎指標一一在列,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等致貧原因也一目了然。

  “建檔立卡、建扶貧資訊系統,雖然工作量比較大,成本比較高,但相對於提高扶貧開發效益而言,這些投入值得。”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吳井光説,要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深入分析致貧原因,然後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穩定脫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家的貧困原因不同,我們只有找出病症,才能定點消滅貧困。”

  發揮“能人”帶動效應

  在海南,不少貧困群眾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們考察好了扶貧項目,為貧困戶免費提供了設備、種苗,他們卻不肯幹。”屯昌縣扶貧辦主任王健告訴記者,不親眼見到收益,很多貧困群眾寧願坐等,也不願意試一試。

  這種現象不僅屯昌縣獨有,海南許多市縣的貧困群眾都“怕”做事。為了帶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定安縣通過發揮“能人”效應,帶動貧困戶發展。

  定安縣龍湖鎮桐樹村村支書陳寧前些年靠養殖黑山羊發了家,作為黨員幹部,陳寧一直想通過這條路子為當地貧困群眾帶來收益。

  2013年12月,陳寧組織成立了天堂山黑山羊飼養專業合作社,“剛開始大家都怕賠錢,只有7個社員參加,但後來隨著前期參與社員生活的改善,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陳寧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建設羊舍32間,種植牧草70畝,幫助22戶貧困戶發展養羊産業,有的貧困戶年收入已達到10多萬元。“我們力爭在2年後達到飼養母羊800隻的目標,帶動更多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發展養羊業。”陳寧説。

  “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按照‘以小農戶形成大規模、建設産業鏈、擴大扶持覆蓋面’的發展思路,打造黑山羊飼養特色産業。我們縣扶貧辦協調組織科技局、農業局、畜牧局等部門在村裏舉辦飼養技術、疫病防治等培訓班,給有需求的農戶提供技術支援,效果非常好。”海南省定安縣扶貧辦主任許雄告訴記者。

  在定安縣,“能人”帶動效應發揮充分。用縣委書記陳軍的説法,“黨員幹部本身就是‘能人’,要深入基層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此,定安縣開展了科級以上幹部“一對一”幫扶貧困戶活動。記者在《2015年定安縣科級以上幹部“一對一”幫扶貧困戶安排表》上看到,每個鄉鎮都有幫扶對象,幫扶對象所在村、致貧原因、家庭人口、2014年可支配收入、幫扶措施、幫扶人姓名等一清二楚,而且今年底將對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再次進行摸底,檢查實際幫扶效果。

  綜合推進整村開發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六弓鄉田圮、岸節2村位於海南中南部,因地處內陸不臨海,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充分地發展。

  走進村莊,只見鄉道兩側都是淩亂的茅草屋,一間小賣部就能為全村人提供生活所需,村民們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進進出出。

  在這樣的山區村莊,村民們只能依靠種植橡膠檳榔等經濟作物維持生活,但由於銷售渠道狹窄,導致村民整體收入較低。

  該縣扶貧辦為這裡的貧困群眾選擇了發展道路——低碳農藝經濟與高端鄉村旅遊度假相結合模式,並依據六弓鄉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全鄉改造。一期以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和建立低碳農業與農藝經濟示範體系為主,帶動鄉村産業結構升級,通過改善農村生産經營方式,增加農民收入;二期以完善全鄉産業體系為目標,通過低碳農業引導旅遊經濟、知識經濟、創意經濟發展,實現項目整體經濟平衡。

  在村莊建設過程中,該縣扶貧辦提出“地域管理+農業振興+投資興業”的發展理念,由企業運籌組織協助政府帶領農民,同時作為上下協調的中間角色,共同推進農村發展,並適當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援,將農村産業引向商品化、産業化、市場化軌道,帶動農藝經濟推廣,促進農業振興,讓田圮、岸節2村從傳統的農業村莊向城鎮化背景下的美好鄉村轉變,提高村民生活水準。

  2012年至今,田圮、岸節2村已基本完成新農村住宅建築48棟、42戶村民返遷至新房中。目前,2村正在抓緊規劃沿街商鋪、民宿酒店、綠色學校等公共設施,並利用村莊周邊的農田進行種植,完善新農村産業功能,增加農民收入和增收途徑。

  積極培訓脫貧技能

  9月中旬,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迎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他們從五指山、保亭、白沙等市縣來參加由海南省扶貧辦組織的農村剩餘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聽鐵匠村的故事,是其中一課。

  既要扶貧,也要扶智、還要扶志,海南省扶貧辦在傳統的扶貧路子上不斷拓寬思路,除在各市縣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春蕾工程等培訓外,還與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海南省商業學校合作開展雨露計劃,開設職業中專班及短期引導性培訓,幫助貧困地區學子就業。

  海南省商業學校于2010年至今,共培訓了580名雨露計劃學歷教育班的學生。目前,該校2010、2011、2012級雨露計劃學歷班的學生主要在上海、廣東、福建、江蘇及海南等地就業。受訓後的學生專業基礎技能紮實,深受企業歡迎,個別學生月薪達到7000多元。

  “量身定制”特色産業

  在白沙縣的羅帥村、儋州市的力乍村、瓊中縣的什寒村等,旅遊産業都成為脫貧的路子。

  如今,説起瓊中“奔格內”鄉村旅遊,遊覽過的遊客大都會豎起大拇指。事實上,包括什寒村在內的多條精品鄉村遊線路,都是在扶貧開發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從2011年開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投入至少8000萬元,圍繞紅色文化、黎苗風情體驗、農業休閒觀光、度假養生等主題建設鄉村旅遊景區,幫助1605人實現脫貧,佔全縣脫貧人數的30%。

  旅遊産業扶貧的成功,只是海南省推動産業扶貧的一部分。結合各地區實際,因地制宜推進特色産業扶貧,已逐漸成為幫助貧困群眾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據各市縣不同情況來佈局適合當地的特色産業,如在山區重點開發以熱帶經濟作物、水果為主的種植業,丘陵地區則開展養殖業等等。”吳井光認為,幫扶對象要精準,幫扶措施也要精準,一條為貧困地區“量身定制”的發展路子,不僅能助其脫貧,還能夯實當地的産業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

  屯昌縣興詩村頗有名氣的山嶺兔養殖基地,帶動了30余名村民開展養殖。在村黨支部書記劉書監看來,這裡更像是個學校。“不少周邊的村民前來取經,我們培養出來的養殖專業戶,都把‘窮帽子’甩掉了。”劉書監説。

  定安縣龍門鎮石坡村由於地質地貌原因,只適合種植橡膠、檳榔,近年來,橡膠價格極低,當地群眾收入銳減。定安縣扶貧辦就扶持農戶在林下發展養雞業,如今,這裡遍地可以看到富硒雞。

  石坡村村支書莫家忠執意要帶記者到村裏看看:“去年扶貧辦整村推進幫助我們脫貧,為村裏硬化道路、搭建戲臺、修建體育娛樂設施。你看村裏現在有多少人在建新房啊,靠著政府幫扶,村民勤勞養雞,現在日子可紅火啦!”

  各界齊力扶貧幫困

  海南省萬寧市是檳榔生産加工聚集地。“我們的扶貧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企業家參與,與政府共同關注貧困群眾的發展。”萬寧市扶貧辦主任吳亞和告訴記者。

  萬寧市三更羅鎮加苗村的村民們以種植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然而,僅僅種植檳榔不能讓群眾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還要發展檳榔加工業。”吳亞和説。

  但是,當地群眾並沒有大量資金來建設檳榔加工廠。在市扶貧辦的協調聯繫下,萬寧市檳榔生産加工大戶耗資100多萬元為加苗村建設了一座檳榔加工廠。“這能為當地群眾在檳榔産季增加5000多元收入。”加苗村村支書盤其春告訴記者。

  在相鄰的苗八村,村裏走出去的年輕人陳文清自掏腰包,帶領全村人擺脫貧困。

  “以前,全村人連喝水都得不到保障,村民們晚上都去山中搶水。而且村中全是土路泥路,晴天滿眼灰,雨天一身泥。”富起來的陳文清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村中落後的面貌。陳文清帶動村民修建村中道路,同時發動村民們找水源。2004年年底,該村第一條水泥路建成,2005年年底,村裏建成了攔水壩進行引水,困擾全村村民的2件大事得以解決。

  不僅如此,2013年,陳文清還為村民們建了5幢小樓房,讓村中5戶仍住在危房中的村民搬進了新房。今年初,陳文清決定開展“整村改造計劃”,由他出資800多萬元,修繕村裏29戶老房危房。

  陳文清還準備為村裏人置一份産業。由他出資,將苗八村打造成一個集旅遊垂釣、動物觀光、果蔬採摘、苗家美食、苗人刺繡等為一體的大型“苗家樂”。“在這裡,遊客們白天可以垂釣、採摘果蔬、嘗苗家美食,晚上可以追螢火蟲、看星星、學刺繡、唱山歌。”陳文清説,這個計劃正在實施,將來,村民們就可以在自家門前賺錢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