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創新打破地理界限
- 發佈時間:2015-10-15 01:31:0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清華科技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科技園,各項指標都排名靠前,在美國人看來,清華科技園和斯坦福差不多。因為建設清華科技園的經驗,啟迪控股建設了一系列分園體系,在全國和全世界佈局了100個左右的科技創新基地,其中有20個左右科技園,16個科技城,另外還包括近50個以啟迪之星為代表的孵化器。
啟迪控股在科技園建設過程中就提出了理論探索,包括園區要素,聚合聚變聚焦,我們也最早提出了孵化加投資的模式,現在啟迪孵化器直投的規模有40億左右。這個模式現在又升級到了另外一個版本,不僅要投資企業,還要做産業整合,讓大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一起成長。
目前啟迪控股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園區體系,不是説總面積,而是網路布點特別多。我們現在有100個基地,同時又結合了網際網路+技術,有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又有另外一項資源大數據,這些所有資源融合升級成為集群式創新的新概念。100個園區搭建數個創新基地群,通過群和群之間的互動,群和群之間的數據共用來推動創新。原來不具備建立科技園的地區,比如説三年前不會去洛陽、瀋陽、喀什,但現在都可以去,因為有網際網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共用,科技公司創業到底是在洛陽還是喀什已經不重要,因為行銷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資訊和資源整合也是通過網際網路,地理界線逐漸被打破。
我們堅實了生態系統,三合一的園區體系、金融體系、科技金融,希望再過三五年啟迪控股能變成大數據的採集和運營機構,但方向不會變,還是為科技企業成長服務的領頭羊。
對話一: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變革”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黨委書記李越:
在新常態下,我們的人口紅利已經漸漸消失,只能把人口紅利變成人才紅利,而這個轉型之中,教育是最基礎的。錢學森之問,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前幾年社會需求社會環境的條件不成熟,但現在我們有這樣的需求和環境了,如果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再出不了,教育的責任可能就無所推卸。
目前教育面臨著從效率到公平、從國際形勢變化到科技飛速發展等一系列的挑戰,而創新正是我們解決教育面向社會需求矛盾的必要手段。教育永遠是超強的事業,教育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這個創新決定了教育發展,也是決定社會發展的一條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開放、創新、多樣化將是解決問題的模式和路徑。
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副秘書長、線上教育辦公室主任聶風華:
線上教育怎麼做?高校主體、社會參與、政府支援,這是與以往不一樣的模式,也是當下更可行的方式。混合式教學促進教學改革,這種方式對品質的提升,我們有數據充分表明它的成效,而且也使得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原來是一個人教N多人,現在可以共同前進。線上教育必須國際化,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在福州弄一個平臺,福州人民自己玩,不行,必須是全球的。
資本的嗅覺最敏銳,剛剛一季度的全球線上教育融資額前5位都發生在中國。長城內外,競相探索,這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據公開數據來看,清華的學堂線上課程數量暫列全球第一,在MOOC學院品質評比中也是排名第一。去年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還登陸了台灣。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
教育界的同仁們要用大視野來看待網際網路時代的教育。經常説網際網路+教育是顛覆性變化,是否一定顛覆?網際網路+老師會怎麼樣?網際網路+學生會怎麼樣?網際網路+學校,學校是否真的開放?是否把自己的資源放出去,又歡迎別的學校優秀資源走進來,學校是否準備好了學生互認?以什麼樣的辦法讓學生互認?網際網路+學校以後,學校的地位就有變化了,教育的版圖有變化,要具體地想網際網路+教育各個方面的變化非常大,但我們各個方面都準備好了嗎?學分銀行這樣的事情是否都已經考慮了?有所準備就算不錯,真正準備好可能還真的沒有。
發展MOOC必須有大的格局觀,並堅持分層分類、多元發展、促進繁榮。任何一種教育方法手段會有它的優點,但也會有它的弱點。今天我們講網際網路+教育,換一個意義是教育+網際網路,教育利用網際網路達到教育培養的目的。必須回歸教育的本性本質,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對話二:
兩岸創客對話新型孵化器
啟迪之星總經理沈全洪:
作為國內第一批孵化器,啟迪之星一直延續著上世紀90年代的模式,並且更看重“公益性”。我們投資的創業團隊一般從較早的階段開始進入,即便團隊人員較少,商業模式不完善,甚至産品都沒有,也有可能成為投資對象。啟迪從不鼓動創業,但會引導創業,為創業團隊服務培訓,讓他們知道在創業的不同階段要做什麼。為此,啟迪之星開發了獨特的孵化模式,包括清華夢想課堂、清華夢想實驗室、啟迪之星培育計劃、啟迪之星創業營、鑽石計劃、上市公司六個階段,來滿足創業團隊的不同需求,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目前啟迪正在搭建自己的“高速公路”,下一步啟迪之星將在全國多個城市設立孵化器,每個孵化器都是啟迪之星孵化高速公路的一個站點,未來所有站點資源共用,實行聯動,啟迪會為創業團隊提供最優的資源配置。
上海浦東科創中心孵化器服務部主任龐淵宏:
中國近年來快速發展,海外人才要回國創業,可能跟不上變化的節奏,他們會遇到法律的問題,文化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來中國創業,這就是中國給上海自貿區的任務,利用自貿區的政策建立這樣的基地,吸引海外的人才。如果你在美國矽谷做項目研發,人不用回來,自貿區內有一個平臺讓你對接,讓你創業項目同時利用海外海內兩塊資源來完成。
上海浦東科創中心目光不僅限于中國留學生、海外留學生,而是擴大到外籍人士以及拿綠卡的外國人,例如你正在美國讀博士,兩年以後才可以拿到學位,同樣可以在科創中心平臺上做。科創中心有很大一塊和海外創業服務機構對接,把手上好的項目,共同對接這樣的創業者,我們沒有做投資,但是會做更多服務,然後向創業團隊和服務機構讓利,最終把創業環境做起來。
台灣活動行創始人羅子文:
我們永遠要依靠新一代,讓他們做新的東西,因為他們有的東西我們沒有,比如説創意、想法和熱情,這個是年紀帶來的,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傳承的機制,孵化器就是非常好的渠道。通過這個相信會啟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我可能是一個專業的工作者,可能是一個創業者,創意也好工作也好都可以進行重新設計,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認為20歲30歲的朋友做該做的事情,練功的練功,可以的出來創業,還不行的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團隊進行支援,可以幫助後面的人,讓每個人多做一些事情。雖然創業成功是小概率的事情,但我認為對於新一代年輕人來説,哪怕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都值得去實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