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畝蕓豆賺到了 150畝玉米的錢
- 發佈時間:2015-10-13 08:29:4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郭炳莉王軍黃朋
大地流金的季節,黑龍江墾區北大荒農業公司二九一分公司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豐收季。
一大早,楊立軍就把今年收穫的2萬斤紅蕓豆運到了禦綠食品廠。“30畝蕓豆純賺了4萬元,和150畝玉米的收益劃上了等號,要是再加工成‘五穀粥糊’,那效益就更沒得説了!”他掰著手指頭算起了增收賬。
近年來,該分公司轉變農業經營方式,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經濟作物産業,成立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解決規模種植和經營散戶關係上做出了嘗試。
大宗糧食作物利潤空間有限,分散的土地咋經營?解疑惑:“小雜糧”PK“大農業”
“一座座大棚,一塊塊田,一車車小雜糧掙大錢……”這是農場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常説的一句話。誰會想到,當年拖現代化大農業後腿的那些小塊田地,曾一度讓幹部員工們倍感困惑。而今,發展特色種植,加入專業合作社,土地經營散戶們握指成拳,聚沙成塔,讓小雜糧發揮出了大能量。
第二管理區主任宋成軍説:“玉米、水稻作為主栽作物,産量雖然逐年遞增,但是産量和價格的上升空間已經趨於飽和了。既要保證現有大宗農産品産量和價格,又要讓那些土地資源少、經營面積小的種植戶走出困境,如何更大化地提升單位面積的效益,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出於健康養生需求,小雜糧因其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受到國人青睞,小雜糧的春天來了。怎樣才能讓這些有著“小、少、雜”特點的“小雜糧”因其“雜”而顯其“特”?
小雜糧種植簡便易行,不分地區、土壤,不消耗地力,既可單種,又可套種,不與主糧爭地,是投入少、收益高的好作物,也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種植戶發家致富的好項目。認準了這條路,分公司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
他們對土地進行分類,大片土地種植主糧作物,小塊田地和溝坡地、水稻育秧大棚等零散地塊,全部種上了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並且進行品種提純復壯、選優劣汰,紅小豆、綠小豆、穀子、芝麻、蕓豆等特色糧豆見縫插針,遍地開花,畝效益突破1000元,最大化地增加了農業效益。
不打廣告也有銷路,“綠色營養”切準了市場的“胃”
深加工:“小雜糧”變身“大産業”
雜糧種得好,又如何讓這些特色糧豆實現效益的倍增呢?
在作物種植之初,合作社與本土企業禦綠食品廠簽訂了包銷合同。在保證各種糧豆綠色、有機的前提下,食品廠全數按市場價收購農産品。
“現在成立合作社了,我們的小雜糧有了規模,一點也不愁賣,都送到了食品廠。一公頃紅小豆産量是2500公斤,廠裏按照每公斤8元給我們結算,去掉1.2萬元成本,每公頃能凈掙1.6萬元。”種植戶張德軍説。今年他不僅把自己生産的紅小豆送到了食品廠,而且還親自參與了廠裏的新品研發和試驗。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作為特色種植合作社的龍頭企業,禦綠食品廠在原有五穀方便粥和五穀粥糊的基礎上,又研發出了紅棗小米粥和黑米粥等方便食品,一經上市深受消費者青睞。廠長趙亮説:“這些産品多次參加黑龍江省綠博會和哈洽會,儘管從來沒有花錢做過廣告,但憑著産品的綠色有機、科學營養搭配和原汁原味,市場銷售非常可觀。哈爾濱、瀋陽、無錫等十多個地市的代理商也紛至遝來。”
哈爾濱一位消費者打電話説:“在做完手術後,遵醫囑增加了對雜糧粥的攝入量,堅持食用一個月,身體恢復很快,身體各項指標均正常,這與食用雜糧是分不開的。”
電商銷售高歌猛進,更多利潤歸了自己
賣得好:“小雜糧”走向“大市場”
既要種得好,又要銷得好。
第二管理區回族種植戶方立恒説:“以往種點芝麻綠豆,收了以後就只能賣給商販,自己不知道外面的價格,還得由著人家壓價。現在我把雜糧賣給食品廠,再從食品廠進貨,開了個專營店,由兒子打理做起了微商,網路銷售不僅賣得快,而且把更多利潤留給了我們自己。”
近年來,分公司發揮“禦綠”品牌影響力,加快行銷渠道和市場資源整合,發展直銷、配送、電商等多種流通業態,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的銷售格局。為支援物流業發展,公司還建起了物流園區,吸引了物流、快遞和電商等公司進駐。公司還免費為低收入者辦理了營業執照,靠銷售綠色有機農産品增加收入;“陽光領地”大學生社團還組織大學畢業生加入微商陣營,網上銷售雜糧産品。
本是配角的小雜糧,如今搖身一變也成了主角。在種植戶精心種植、精細加工和精妙銷售的過程中,小雜糧完成了它在農業比重上的華美轉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