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擴大雜糧和馬鈴薯種植
- 發佈時間:2015-08-18 03:31:5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國鳳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屬黃土高原溫帶乾旱半乾旱區,十年九旱。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從被動應付抗旱到主動適應發展旱作生産,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穀子、糜子為主的雜糧和馬鈴薯成為當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全市已形成了以覆膜保墑技術為主體的旱作農業生産技術體系。
固原市位於六盤山區,60%~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夏糧生産受春夏乾旱的影響很大,而小雜糧生長髮育期多為夏秋季節,需水特點與降水規律的分佈一致,適宜在當地生長。此外,小雜糧生育期短、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強、適宜種植區域廣的特點,也令其發揮著填閒補種,有災備荒,無災增收的重要作用。
當地特色秋雜作物主要有豌豆、扁豆、蠶豆等豆類和蕎麥、糜子、穀子、莜麥。近年來,人們對綠色保健食品日益關注,特色優質小雜糧的需求逐年增加。加之豆類外銷和出口創匯數量逐年增多,優質秋雜糧的市場行情逐年上揚,産業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當地的糜子、蕎麥作為備荒救災作物,發揮著其他作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特色優質雜糧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和較好的發展基礎。
據當地農業部門介紹,今年以來,覆膜保墑旱作技術的應用使小雜糧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增産效果明顯。在科技人員的努力下,當地農民通過變半覆膜為全膜雙壟溝覆膜技術,增加覆膜面積、提高保墑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有限降雨(雪)的利用率,做到保住地下水,利用天上水,各類應用作物畝産增幅在15%~30%。
據了解,在固原市,覆膜保墑旱作技術由原來種植玉米為主,目前發展到穀子、糜子為主的雜糧和馬鈴薯種植,並且種植面積逐步增加。覆膜保墑旱作技術應用面積由上世紀末的不足50萬畝,發展到今年的142萬畝。其中,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
專家認為,小雜糧是山區糧草兼用、輪作倒茬、培肥地力的特色作物,在農業生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雜糧已經成為固原市的傳統特色作物,年播種面積30萬畝,年總産量1980~2550萬公斤。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