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先固山後造林震區植被恢復少用15年

  • 發佈時間:2015-10-13 04:29:28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5年治理,北川“林業治山”項目區山體多項指標已恢復至震前

  “早來幾天,還能吃上李子。”9月23日,北川縣擂鼓鎮石岩村二組村民迎來了國內14個省(市、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及日本林野廳專家。眼前成排的果樹,讓參觀者感到驚訝,而更讓他們震驚的是:根據監測,經過5年的治理,北川“林業治山”項目區中被大地震毀壞的山體如今重新披上綠裝,植被密度、水土流失量等均已恢復到震前水準。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當地的植被造成巨大傷害。如何又快又好恢復植被,減少災區的水土流失,成為待解的難題。在經過反覆嘗試,借助國外成熟經驗後,震區走出了一條“先固山,後造林”的林業治山新路子。

  直接植樹治山起碼得用20年

  “地震第二年,我們和村裏很多人一樣,開始在山上種樹,希望讓佈滿碎石的山坡變得穩固。”石岩村二組村民趙菊花回憶,然而,入夏后接連數次強降雨,讓願望落空。

  趙菊花介紹,2009年春季,自己和丈夫花了5000多元買下樹苗,在自家對面的5畝坡地上栽了160棵柳杉。只是,這些樹苗還沒來得及把根扎牢,就遭遇了數次小規模山體垮塌,“砸死了好多”,接著,小規模的山洪泥石流則直接把樹苗沖走。到了秋季,春季栽下的柳杉,只保住了50多株。

  綜合氣候、地形地貌和樹種等因素,當地林業部門測算,要想按照這樣的方式,將山體植被恢復到震前的水準,起碼需要20年。而更讓當地村民憂慮的是,山上要是長不了樹,生計也會出現危機,“山上要沒得樹子,裏頭的泉眼就沒有水,老百姓咋個辦?”

  傳統的治山方式,究竟哪不合理?

  北川縣林業局副局長朱成林坦言,“趙菊花們”面對的困惑既有思路層面的問題,也有技術層面的缺陷。因為,以往的生態治理手段,是直接採用植被恢復的方式,在水土流失趨重的背景下,見效期十分漫長。換句話説,直接植樹治山的路子花費高、見效慢。而技術層面,國內在此之前,沒有大規模的固山經驗。“怎麼做,大家都沒有好的辦法。”

  先固山後治理造林存活率超95%

  實際上,早在重建初期,就有專家提出,震區應通過工程措施穩定治理山體地質災害開展“治山”,用工程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進行“固土”,用現代植樹造林與恢復植被工程完成“植綠”。

  但是,具體該如何操作?

  轉機出現在2010年2月,我省從日本引入“林業治山”地震災後森林植被恢復項目。省林業廳國際合作處副處長張黎明介紹,該項目改變了傳統的生態治理方式,採用“先固山,後造林”的理念和模式,對脆弱生態進行綜合修復。

  也就是在2010年2月,中日專家進入石岩村二組。一番考察後明確:先把山體穩定,再談造林。

  當年春季開始,村民們在專家指導下,在山上選取64畝坡地作為試點。村民們用布袋構築階梯、竹柵修築攔擋土墻,用於固定崩散的山體,並分散流水,有助於避免泥石流,減少水土流失。到了當年秋季,土墻和階梯上游的浮土超過20釐米,成為佈局樹坑的上佳選擇。

  趙菊花家的5畝山地也被納入其中。事實證明,階梯和攔擋土墻的作用明顯,春秋兩季造林的存活率超過95%。而這樣做,每畝總計投入不過兩萬元,時間週期縮短為一年半。鋻於效果明顯,此後村裏參照做法,把另外的340畝山體也進行了治理。

  張黎明透露,目前“先固山,後造林”的模式已陸續推廣。省林業廳統計,截至去年底,我省震區的生態植被恢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建成4個林業治山示範區、15個示範點,林業治山工程設施總量長度達3.3萬米,植樹造林3.7萬株,完成植樹造林植被恢復21公頃,推動自主治山99公頃。

  □本報記者 王成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