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中國成功 解決了“吃飯問題”

  • 發佈時間:2015-10-09 05:52: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有過一個“預言”,他説,“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含意,就是中國的吃飯問題,共産黨領導的新中國也解決不了。新中國成立66年來的實踐證明,艾奇遜等人的預言徹底落空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産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成功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國家現代化作出巨大貢獻。1949年我國糧食産量僅有2263.7億斤,到了1978年提高到6095.3億斤;到了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的12142.0億斤。從歷史看,我國糧食增産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到農村改革。1949年至1978年我國糧食産量從2263.7億斤增長到6095.3億斤。這個時期既取得了顯著成就,也留下了深刻教訓。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産量快速提高,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這些違背農業經濟規律的大試驗,直接導致糧食産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出臺,明確指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産隊。從1962年開始,糧食産量恢復上漲,並於1966年首次邁上4000億斤臺階,達到4280.2億斤,超過1958年産量。之後,我國糧食産量持續上漲,分別在1973年和1978年邁上5000億斤、6000億斤臺階,達到5298.7億斤和6095.3億斤。

  第二個階段是農村改革到上世紀末。1978年至1998年我國糧食産量從6095.3億斤增長到10245.9億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以農村制度變革為先導拉開改革開放大序幕。1980年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産責任制的幾個問題》,明確提出,出現了專業承包聯産計酬責任制,更為社員所歡迎,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這種生産責任制,較之其他包産形式有許多優點。1982年中央1號文件專門闡述了農業生産責任制問題。1983年中共中央發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指出,聯産承包責任制迅速發展,絕不是偶然的。這種分散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既可適應當前手工勞動為主的狀況和農業生産的特點,又能適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生産力發展的需要。到1984年底,全國已有99%的生産隊、96.6%的農戶實行了包乾到戶。1978年至1984年我國糧食産量分別在1982年、1984年邁上7000億斤和8000億斤兩個大臺階,6年時間大幅增産。之後,我國糧食産量穩步上升,分別在1993年、1996年突破9000億斤、萬億斤大關,達到9129.8億斤和10090.7億斤。

  第三個階段是上世紀末到現在。1998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産量從10245.9億斤增長到12142.0億斤。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供大於求,出現結構性過剩,糧價下跌。2003年以來政府加大投入,我國進入歷史上少有的糧食連續增産階段。2014年糧食産量達到12142億斤,實現“十一連增”。2015年我國糧食生産形勢向好,若無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産量仍將保持較高水準。

  我國糧食生産巨大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總體來看,促進我國糧食增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個方面:

  一是農業科技進步。經過建國以來66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顯著進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一五”期間僅有20%,到2014年已經達到56%。我國已邁入世界農業科技大國行列,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原生質體培養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同步,超級稻研究與新品種選育居國際領先水準。一大批高産、超高産、抗逆、廣適性的超級稻、雜交小麥、雜交玉米等糧食新品種選育推廣,為我國提高糧食單産作出巨大貢獻。

  二是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新中國成立66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7年來,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與變革,我國逐步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這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促進了糧食産量穩定增長。

  三是支農投入力度很大。除了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外,國家加大財政支農投入力度,通過糧食最低收購價、糧食臨時收儲,尤其是糧食生産補貼等惠農富農政策促進糧食增産。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補貼力度,極大地支援了糧食生産。

  雖然我國糧食生産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水準提高,人們飲食結構優化,我國糧食消費快速增長,糧食供需缺口不斷擴大。並且,從經濟發展水準看,2014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達到7575美元,已經邁入上中等收入國家門檻,糧食消費還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此外,國內糧食生産還面臨耕地不斷減少、農村勞動力轉移、糧食生産比較效益下降、生産基礎薄弱等嚴峻挑戰。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意義重大。

  糧食安全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新時期發展糧食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緊扣中央多次強調的“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20字大方針構建糧食安全新戰略。第一,明確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次序,集中力量確保稻穀和小麥完全自給,保證穀物基本自給。第二,調動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讓主産區抓糧有勁頭,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第三,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底線”和“生命線”。第四,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我國應加強對全球農業開發潛力、環境與風險研究,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農業“走出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