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上海計程車行業三大矛盾
- 發佈時間:2015-10-08 03:29:40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梁建剛
深入實際的走訪調查,讓我們體會到了上海出租汽車行業的糾結和無奈。在千頭萬緒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或許是求解的捷徑。
矛盾一:供需之爭
普通市民最初的需求其實很簡單:在我需要的時候,能有輛車。近幾年愈演愈烈的“打車難”,正是專車出現的最初土壤。
打車真的難嗎?從數據上看是的。上海市交通委運管處副處長馬斐介紹,計程車與人口之間的配比,國家建設部曾在參考全球行業狀況後,具體規定為每萬人60輛左右。於是,上海2000年後參照這一標準設置了計程車的總量控制,但問題是,此後卻很少隨著上海常住人口增加相應增加。
以目前上海全市計程車總量5萬多輛計算,對應滿足人口約為833萬人,而上海如今常住人口已超過2000萬。巨大的缺口外,行業還有項“行規”:出於保護計程車司機收入的考慮,一般只按高峰需求的60%配比。“很多人説打車難,其實都明白每天打車難就那麼一會,平時叫車並沒有那麼難,若按滿配,司機的空駛率就高了,資源效率並未最大化。”馬斐表示。
但需求擺在那裏,巨大的缺口,成為黑車、專車的市場。滴滴快的CEO程維表示,“我們的夢想是將來叫車不用等,路上不用堵”。
“現如今,靠交通存量難以完成出行需求,我們希望在不增加額外供應條件下,將現有交通資源發揮到極致。”這是程維主政滴滴快的的最基本思路,“北京因為閱兵限行,交通狀況好了很多,當時滴滴快的每天提供著超千萬次的服務,這是共用經濟對未來發生的改變。”
另一家領軍企業優步的商業邏輯更明確。優步中國戰略負責人柳甄曾表示,優步的産品之道可以總結為“化繁為簡”,人口持續增長、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讓很多城市頭疼,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鼓勵更多人不再依賴私家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及多人拼車出行。“研究發現,每一輛經過優步平臺高效匹配、充分使用的拼車車輛,其運力相當於減少8輛私家車上路。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更少的車,滿足更大的出行需求,最終減少上路車輛,達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保護環境、提升效率等目標”。
網際網路企業描繪的未來足夠美好。但在行業者看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通過拼車、價格補貼,一差短途的網路約租車不過幾元,很多人原本並不需要打車,但這樣的性價比極具誘惑,打一次又何妨?有些人甚至買菜都打車。新技術激發了更多原本沒有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出車量。
經濟學家認為,優步的商業邏輯是通過提升規模提高總訂單數量,進而産生更高的拼車匹配率,最終使拼車更順路,耗時更短,體驗更好。本質上説,這是一種規模經濟産業,需要巨大的用戶群來支撐。用的人越多,治堵、減排效益越好。但這是理想狀態,多大的規模才能達到這種效應,企業能否達到這一規模都是問題。還有發展中的混亂,誰來承擔責任?
更進一步的極端狀態是,若一座城市沒有了計程車、專車等網際網路約租車模式,能否支撐市民的出行需求?
“市場的供與需,永遠是一對矛盾,其實爭論雙方在兩點上已有共識,一是城市需要發展公共交通,二是要明確計程車應滿足哪些需求,想清楚這兩點,下一步的改革才會有的放矢。”一位業內專家説。
矛盾二:管理之爭
高檔車、禮貌的司機、礦泉水與手機充電等貼心服務,加上便捷的下單、事後可當車資的紅包,這是很多人對專車的印象。從2014年下半年起,專車出行在中國許多城市幾乎一夜間風生水起。
但在另一邊,從北京、成都,到廣州、上海,許多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卻屢屢將專車視作“黑車”,屬於應打擊範疇。原因也很簡單,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擅自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車輛即為“非法營運”。
拋開技術因素“外衣”,計程車與專車,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限,核心就在於管理運營模式的根本迥異。
由於涉及大眾出行與安全,計程車需要加強被監督被管理,這是全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管理部門通過發放經營牌照達到對車輛及人員管理的目的,由此,計程車行業經營模式整體也分為兩大類——公司化模式與個體化模式。“上海其實兩種模式都有,一般市民説的BX車就是個體化運營的,大眾、強生等則是公司化運營。”上海市交通委運管處副處長馬斐説,“1988年上海也曾發生黑車與計程車間的爭論,這也使上海的計程車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之後‘黑車’被轉化為‘BX車’,新籌建的大眾交通,成為上海計程車行業的標桿,引導市場發展多年,獲得了許多肯定與獎勵。”
公司化管理有其好處,比如對司機的整體管理、消費者的投訴、城市重大事件時的交通保障處理都更有效率,但也存在這一個近年來飽受詬病的話題:“份子錢”。一直以來,計程車司機繳納的“份子錢”被指責過高,是讓計程車公司躺著也掙錢的“暴利”。
海博計程車司機張師傅告訴記者,目前每月每車需上繳“份子錢”約8400多元,相當於每位司機每個班需要先賺280元給公司,再賺到一天100多元的油費,之後才是自己的收入。張師傅所在的海博第七分公司有861部車,按此計算,一個月收入即有723萬,再按上海去年平均每車671元/車/月的平均利潤計,公司每月營業利潤57.78萬元。
絕對值不少,但難稱暴利,在車隊徐經理的計算中,這些份子錢中包含著司機的四金、車輛折舊、維修等各種內容,營業凈利潤僅有2.3%,遠低於社會一般企業水準。
與之相比,專車則顯得“輕鬆得多”。優步傳播高級主任殷潔承認為,因為商業模式差別,優步鼓勵消費者相互能夠成為私人司機,司機大量是兼職,公司不必承擔司機的四金等福利待遇。“優步是通過技術手段監控,之前的背景調查,之後以類似獎勤罰懶的方式對司機進行管理。”
這樣的模式,更具市場化、更高效,但也有弊端。上海交通執法總隊副總隊長徐偉告訴記者,之前在對專車司機的例行背景調查時,發現有專車司機竟有8次違法犯罪記錄,這在計程車行業中是不可想像的。“不論哪種形式,基本的審查管理是對乘客安全與交通安全最起碼的保障,改革不能以打破安全底線為前提。”
矛盾三:效應之爭
有人説,專車不是鯰魚,更像是攪局者。
先來看鯰魚效應的概念,是指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同行業企業的一種競爭模式。但在不少計程車企業看來,專車對計程車市場起到的效果,更多是負面的,並未激活同行企業更積極競爭,引導行業發展,所以更像是“攪局者”。“專車不計成本的競爭,反而讓打車越來越難,計程車司機改行,對改革行業痼疾沒起到積極效果。”
但今年1月8日《人民日報》的評論《計程車不能再“饑餓管理”了》一文稱:“網招專車掙的什麼錢?是正常計程車服務缺失的溢價。光做減法不做加法,這個減法的正義性就不夠,效果也不會好。老百姓的旺盛需求,不能視而不見。”
優步傳播高級主任殷潔展示了一張最近剛統計出的“專車上海使用地圖”,“從圖中看得出,優步使用最多的地方,基本都以地鐵終點站為起點,擴散至周圍的1公里-3公里,解決的是市民回家最後一段的交通問題。計程車不願意做,或是無法滿足的地方,才是優步的市場。”
不少受訪者都承認,即使沒有專車,計程車也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群眾對打車難、出門擁堵、繞路宰客、乘車臟亂差等各種出行之苦和不滿,似乎借助著“新勢力”的出現,進行了一次總爆發。
優步CEO卡蘭尼克(TravisKalanick)説:“成為眾矢之的的計程車行業先鋒並不好受。幾十年來計程車行業改革條件已成熟,但只有科技才讓改革成為現實。”拋開專車帶來的效應,“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專車的出現已進一步激化了原有計程車市場的矛盾,並勢必會大大加速改革的步伐”。經濟學家黃少卿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