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減肥不減産的科技示範

  • 發佈時間:2015-10-02 07:30: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我種了20多年地,幾畝地用幾袋肥心裏清楚,他們施肥前還要拿秤稱,看著就麻煩。”54歲的劉培新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的農民,他説的是農技人員第一次向他演示科學施肥時的感受。但去年,他卻成為了農業科技示範園裏的種糧大戶。因為他發現,以前不注意科學施肥,導致土壤進入了“肥越施越多,地越種越薄”的惡性迴圈。

  巴彥淖爾位於河套平原,自古土壤肥沃,是內蒙古西部的主要糧食産區,但長期以來“要增産多施肥”的傳統觀念使得這裡化肥施用過度,出現了土壤板結、保肥保水能力減弱的現象,化肥流失造成生態污染等問題,也降低了農産品品質。

  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轉方式。“自治區今年重點在控肥增效方面下功夫。在10個盟市的10個旗縣建設萬畝控肥增效技術示範園區,在保持現有單産水準前提下,通過科學減少化肥用量,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業部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自治區農牧業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文佔平説。

  杭錦後旗頭道橋鎮的“三級聯創控肥增效”示範園就是其中之一。示範園佔地1066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葵花三大優勢農作物。自治區土肥站的副站長林利龍説:“我們的關鍵任務是‘調、提、改’,調整施肥結構,提高耕地品質,改進施肥習慣。”今年他到連增村擔任“第一書記”,是示範園區的主要負責人。

  為給示範田把好脈、用好方,去年農技人員對巴彥淖爾市和赤峰市5個旗縣的1300戶農戶進行調研,摸清用肥習慣。同時用300余畝的試驗田開展氮、磷、鉀肥不同用量的梯度試驗,找到最適合巴彥淖爾土壤情況的施肥量和肥料搭配。

  心裏有了數,還要見真章。為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今年示範區按照種植面積和作物品種制定了補貼政策。劉培新在示範園裏種了20畝小麥、80畝玉米、60畝向日葵,平均每畝能拿到300元補貼。

  為了達到示範的效果,園區內還留了對比田。試驗證明畝均化肥用量降低10%-15%後,作物長勢依然良好。“我們科學配比,缺啥補啥;機械化播種施肥,精確度高;在作物生長關鍵節點,技術人員都要駐村指導。豐收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杭錦後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魏玉海説。

  示範園裏,農戶高建清和愛人蘇鳳清正在收穫向日葵。以前他們給每畝地一季施肥130斤,現在改為90斤。“關鍵是用了緩控釋肥,不用追肥,我們平時也輕鬆一點。”高建清説。

  “每畝能減少40元的肥料成本,還有補貼款,但這都是小賬。最重要的是土壤品質改善,能給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農牧業發展基礎。”林利龍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