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國隔岸觀火幾成因為經濟

  • 發佈時間:2015-09-28 16:29:25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榮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國際難民權益組織公開批評美國在難民安置問題上“做得太少”,呼籲美國修改相關移民政策,向更多來自戰亂地區的難民敞開大門。

  面對國際壓力,美國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近日表示,奧巴馬總統已要求在2016財年接收1萬名敘利亞難民。但這一數目委實太少,不足黎巴嫩接納敘難民人數的百分之一。

  美國應當反思難民潮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歐洲和海灣國家一直是敘利亞反對派的堅定支援者,不惜以大量資金相助,甚至還曾多次召開旨在援助敘利亞反對派的會議。但在敘難民問題上,這些國家卻躲躲閃閃,搪塞推諉,遲遲不肯伸出援手。

  美國迫於壓力稍微敞開的接納難民的門,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敞開太大。其“擔當”的技巧終究取決於現實利益考量。

  這不但讓許多國際組織、人權團體不答應,美國國內也有些人看不下去:3個月前14名美國參議員曾致函奧巴馬,要求下一財年增加難民接納總數至6.5萬。“9·2”事件發生後,一些支援接納更多難民者指出,越戰其間西貢(現胡志明市)陷落後美國接納了100萬越南難民,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則“特事特辦”,接納了5萬多難民,為什麼這次就不行呢?

  最初白宮和美國國務院仍硬頂著説“不行就是不行”,但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壓力,美國政府最終不得不妥協,力圖表現得慷慨些。9月8日,白宮宣佈將在本財年接納至少5000名敘利亞等國難民;兩天后這一數量又翻番變成至少10000名。

  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看來,事實證明,美國這種霸權主義外交政策可怕而愚蠢,它在給西亞北非國家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使歐美自食其果。當年歐洲主導發動利比亞戰爭,非但未能獲得切實好處,反而因利比亞動蕩而失去一大能源供應來源,並引來大量北非難民;美歐在敘利亞支援反對派,使“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乘機坐大,對美歐威脅越來越大,歐洲國家更是深陷敘難民問題困擾之中。

  在一項調查中,對於“20世紀外來移民對美國經濟狀況有什麼影響”這一問題,美國頂尖經濟學家中有81%表示“非常有利”,19%表示“略微有利”,沒有人認為“略微不利”或“非常不利”。這與政治家、利益集團、大眾媒體的看法截然不同,然而卻鮮見於大眾媒體的爭論之中。

  囿于現實利益的袖手旁觀

  不算其他國家,僅敘利亞難民,棲身於土耳其、黎巴嫩、約旦、埃及等國難民營的總人數就已突破420萬,業已流入歐洲的則至少有50萬。而美國政府的大方似乎也到此為止了:白宮新聞秘書伊奈斯特在被問及“是否該像伊拉克戰爭時那樣允許5萬敘利亞難民進入”時明確表示“無此計劃”。

  民間學者王讚化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對美國而言,政客們本就忌憚拉美裔難民、非法移民在當地社會造成的文化、治安、就業衝擊波,從此次共和黨內2016年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逐中,多名候選人提出在美國—墨西哥甚至美國—加拿大邊界修築隔離墻一事便可看出,在明年就是大選年的背景下,那些政客不願在難民問題上“傾心”。“鋻於此,美國迫於壓力稍微敞開的接納難民的門,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敞開太多,且旨在防範‘危險分子’借機混入的、有時長達36個月的審批甄別程式,也未必會有多少簡化。其‘擔當’的技巧,終究取決於現實利益考量。“王讚化稱。

  不僅如此,據了解,自“9·11”後美國對引入中東難民可能冒的安全風險一直提心吊膽。儘管有人指出,“9·11”肇事者中沒有一人是中東難民,2013年製造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製造者特薩爾納伊夫“申請了難民庇護但還未獲批”,但包括情報部門負責人詹姆斯·克拉珀和許多政府官員、議員在內的政要都擔心,極端分子會否混在難民中潛入美國,這種擔心在美國社會和公眾間還不乏共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