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低碳時代,你願意慢下來嗎

  • 發佈時間:2015-09-24 03:29:4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版圖文統籌 徐蒙 本報記者 徐蒙 本版製圖 鈺珹

  第九個“全國城市無車日”剛剛過去,在減少私家車出行的倡議和行動之外,“慢行交通系統”這一新概念也備受關注。

  城市慢行交通系統通常是指城市中供步行和時速20公里以下的非機動車(含自行車和電動車)通行的道路交通系統。慢行系統是城市道路交通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市民鍛鍊身體、便捷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目前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把讓步行者和騎行者感到舒適、友好列入城市道路規劃中,上海也越來越重視慢行系統的功能完善。

  上海似乎已習慣了“快節奏”,目前,慢行方式的公眾接受度到底如何,市民又對慢行推廣有哪些需求和建議呢?

  出行方式悄然改變

  非通勤時段“慢行”需求強烈

  來自上海市交通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上海交通結構確實在發生著一系列變化。目前軌道交通出行佔全市所有方式出行的8.3%,比2009年上升3.4個百分點;小客車比重為17.3%,上升5.3個百分點;電(助)動車比重為20.2%,上升3.9個百分點;腳踏自行車和摩托車出行比重分別為7.2%和1.5%,分別下降6.9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較大。

  慢行交通工具使用情況中,截至2014年底,全市註冊腳踏自行車1090萬輛; 註冊電動自行車437萬輛,電動自行車臨牌車輛共306萬輛。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上海居民家庭腳踏自行車的使用規模在持續下降,日均使用車輛規模為155萬輛,較2009年下降70%左右。電(助)動車日均使用車輛規模為441萬輛,較2009年增加68%。腳踏自行車出行正在向電(助)動車出行轉移的趨勢明顯。另外,隨著軌道直達性增強,市民通過步行接駁軌道的比重上升。步行接駁軌道比重從2009年的62%增加到目前的79%。公共汽電車或班車接駁總量增加,但是在接駁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從26%下降到18%。

  來自上海市統計局社情民意中心的最新專題調查顯示,在受訪2000多位市民中,通勤使用自行車的市民比例為15.6%,和使用電動車的市民比例非常接近; 而隨著市民生活水準提高,以車代步市民數量逐年增加,總體上市民每天步行的時間和距離也在相對縮短。

  但調查顯示,42.8%的受訪市民是步行鍛鍊的擁躉,每週步行鍛鍊不少於三次,每次不少於半小時;對於自行車騎行,市民更傾向選擇其通勤外的功能,54.0%的騎車市民表示會在購物時使用自行車,39.7%會將其作為一種鍛鍊方式,23.5%會在休閒旅遊中使用自行車。

  違章擠佔人行道最令人不滿

  自行車通行網路待完善

  在上海市統計局的調查中,不少市民對“慢行上海”具有很高的期待,也對步行和騎行的現實條件提出一系列改善建議。

  調查顯示,市民對人行道被佔用的意見最突出,58.7%的市民表示步行時會遇到違章佔用人行道(攤販、自行車或汽車違章停放佔位)問題;53.7%的市民表示會遇到自行車、電動車在人行道行駛的問題。另外,對人行道路面不平整和紅綠燈設置不合理的不滿意市民佔四分之一; 對馬路隔離帶設置不合理和過街天橋沒電梯不滿意的市民比例相對較低,約為一成半。

  在自行車騎行方面,過半數市民呼籲優化自行車通行道路網路。調查顯示,54.8%的市民認為解決自行車出行的辦法是優化自行車通行道路網,48.7%認為要完善和落實自行車違章騎行處罰規定。

  對於完善公共自行車租用系統,59.4%的市民認為應增加公共自行車租借點,44.1%認為應擴大區縣之間公共自行車合作管理範圍(可跨區縣借還),39.4%則認為應完善失信行為的懲罰機制。

  如何能讓更多市民願意選擇騎行自行車?調查顯示,市民的前三條選項分別是:第一是公共自行車租借點多,借還方便,為30.9%;第二是增加舒適、安全、連通性好的自行車通道,為23.8%;第三是騎用高檔自行車外出不擔心被盜竊,為20.2%。

  對於自行車停放問題,56.4%的受訪市民認為解決自行車停車亂象問題的首選是在地鐵站、大賣場等附近增加自行車停放點;40.3%認為應增加公共自行車的供應點和供應量,因為公共自行車的使用可以提高自行車的使用效率,從總體上減少自行車的數量;35.3%認為應規劃建設一批自行車公共停放立體車庫,因為立體車庫可以大幅度提高空間的利用率,釋放有限的道路資源。

  慢行空間順應民意

  濱江將建成無縫對接步騎行長廊

  從調查和統計數據看,受現實條件影響,在上海,步行和騎自行車的慢行已經逐步成為一種休閒方式和鍛鍊方式,通勤手段的意義正在減弱。業內專家認為,一方面,上海應該針對市民呼聲,為步行和騎行的低碳通勤方式儘量提供條件;另一方面,也應該順應市民需求的新變化,為慢行的休閒鍛鍊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

  目前在上海,部分區縣已經先行一步,開始著手打造慢行空間。今年8月1月全市首個慢行系統“閔行綠道”正式對外開放,全長3.8公里的“綠道”為市民,尤其是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鍛鍊的好去處。

  該綠道位於滬閔路東側綠地,沿北橫涇西岸從閔城路至六磊塘,綠道總長約3.8公里。這個慢行系統基本上是貼著五號線莘莊一路向南延伸,主要一條綠道分為人行步道(1.2米)及自行車道(2.2米)兩部分,中間以白線劃分,將零散的養護便道串聯、貫通,形成一體。除了主道,行走其中還會看到沿河邊開闊的大草坪、穿梭于茂密樹林之間的木棧道和為數不多的大理石造成的小型廣場,結構形態頗為多樣。

  與此同時,首條綠道之後,更多慢行空間正在籌建之中。在最新的《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2017年)》中,上海計劃以徐匯、前灘、三林南片等區域為試點,加強步行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等建設,合理佈局自行車租賃點、休息驛站,並與軌道交通、大型交通樞紐站實現“無縫對接”,將市民戶外活動空間從腹地引向濱江。其中黃浦江濱江岸線的公共開放空間內,將同步新建約260公頃成片公共綠地,涉及寶山、楊浦、虹口、黃浦、徐匯、閔行、浦東等。在沒有條件建設成片綠地和廣場的區段,將會設置上跨觀景平臺,架設水上棧道,局部開闢通道或架設橋梁,在有限空間內實現濱江步行活動可以連續進行。

  數據來源:上海市統計局12340社情民意調查專線《2015年上海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市民意願調查報告》;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