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藍色支付旋風,真能改變一座城?

  • 發佈時間:2015-09-24 03:29:44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任翀

  一場“藍色旋風”正在席捲雲南知名的旅遊城市麗江——當遊客走出麗江三義機場大門時,就能看到地面碩大的圓形標簽,寫著“帶上支付寶,遊藍色麗江”;在麗江市的酒店、客棧、古城、古鎮,也到處有藍色的“支”字標簽。

  9月20日,麗江市與支付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發起“藍色麗江”行動,將麗江全城接入支付寶,聲稱要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打造全國第一座“無現金”古城。為了宣傳造勢,麗江市從機場到古城,全部披上了“支付寶藍”。

  事實上,支付寶並非第一家對一個地區整體進行“網際網路+”項目的網際網路公司。此前,阿里巴巴、騰訊等與多個地區進行“網際網路+城市”、“網際網路+農村”的合作,“網際網路+”正從“+”一種服務、一個産業變成“+”一座城市、一個小鎮、一片農村。

  這種整體打包式的“網際網路+”確實給相關地區帶來了巨大變化,但並不意味著“網際網路+”就是掌聲一片。這點,從“支付寶+麗江”的項目中就能窺得一二。

  “汪星人”當上客棧掌櫃

  “無現金城”是支付寶為麗江貼上的第一個標簽。

  作為以第三方支付起家的網際網路公司,支付寶註冊用戶超過8億,其中實名用戶逾4億。隨著O2O進展的加快,提供移動端支付寶錢包收款服務的線下商戶也增長迅猛,總數突破20萬家,此外還有超過200萬輛計程車或專車允許移動支付。這意味著,消費者不帶現金出門已經具備基礎,因為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商戶支援這種無現金的消費場景。

  在麗江,這種消費場景被進一步強化。

  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鎮幾乎是遊客前往麗江必到的景點,也是當地最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兩座古城。如今,“支付寶藍”已隨處可見:客棧的門楣上、服飾店的衣架上、銀飾店的秤盤旁……記者注意到,不少年輕的遊客看到這些標誌後,往往掏錢包的手會停下來,當“能否用支付寶”的問題得到肯定答覆後,就打開手機裏的支付寶錢包 APP,“掃一掃”完成支付。

  “藍色麗江”負責人王麗娟説,“網際網路+古城”的目標,是遊客在麗江古城吃飯、打車、預訂酒店、買車票、買景點門票都可以用支付寶完成。

  對於這一目標,投贊成票的商戶和遊客都不少。

  “支付寶太方便了,不用他們來推廣,我自己就用。”束河古鎮鼎業街上“老銀匠”商鋪的店主小王告訴記者,他很早就使用支付寶進行網購、轉賬、小額支付了,所以一聽古鎮納入了支付寶的合作項目,立刻答應加入“藍色麗江”行動,擺上支付寶方面統一提供的支付標牌和相關廣告。“沒有標簽時,如果遊客不問,我不會主動推薦支付寶;但有了標簽,不用我説,很多年輕人直接就選支付寶付款。”

  小王覺得,第三方支付方便、直觀、安全:“錢款直接到我的賬戶,不用擔心假鈔,又能隨時提取,還有自動記賬功能,幹嘛不用?遊客也不用再帶大量現金了。”他粗粗估算了一下,在來店舖購物的消費者中,大約一半都使用了支付寶。

  在大研古城的麗江童話客棧,店主更是把“支付寶藍”變成全新的行銷手段。記者探訪的時候,沒有遇到店主,卻發現一隻被遊客團團圍住的大狗。它與古城裏其他大狗的不同之處在於,脖子上挂著一個鑲有藍邊的二維碼標牌,住店的遊客只要“掃一掃”,就能付房款。

  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客棧的一名店員,他告訴記者大狗叫“葫蘆娃”,可以算麗江旅遊的“網路紅狗”:“老闆不想天天坐在店裏收錢,我們工作也多,來不及結賬,就鼓勵客人自己掃一掃‘葫蘆娃’的二維碼,‘葫蘆娃’算是我們的‘汪掌櫃’。”隨著見過“葫蘆娃”的客人把經歷發到網路社交平臺,慕名而來的遊客更多了。

  “葫蘆娃”做掌櫃固然吸引眼球,但這樣的服務方式會不會在收款方面發生漏網現象?店員透露,“葫蘆娃”上崗三個月,房費一分也沒少:“大部分遊客預訂房間都在網上提前付款,少部分直接付現金的遊客也沒有逃單。”

  王麗娟認為,隨著“無現金城”的合作進一步深入,可以幫助商戶引入信用消費。由於支付寶還有個人徵信系統芝麻信用分,未來商鋪可以根據消費者信用分的情況決定採用何種支付方式。“比如,信用分低的遊客必須提前支付房費,但信用分高的就能自主付款。”在她看來,未來“無現金城”裏類似“葫蘆娃”這樣的另類掌櫃可以更多,因為無現金不僅方便了遊客,也讓經營者更加自由。

  “三個月”能否帶來變革

  來自麗江市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完成大研古城、束河古鎮、白沙古鎮、花馬街、七星街等當地重要旅遊商業場所的支付寶選點佈局和推廣工作,古城古鎮內超過80%商戶接入使用支付寶、1200余家客棧支援支付寶線下支付、麗江機場內商鋪也完成支付寶系統對接。

  而且,達到以上成果只花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麗江市副市長陳星元由此感嘆:“網際網路公司的效率太高了!”

  陳星元還有一個“‘網際網路+麗江’領導小組組長”的頭銜,但他很爽快地向記者承認,他並不了解網際網路:“我都不用微信和支付寶”。但作為城市管理層,他意識到“網際網路+”已是大勢所趨:去年麗江接待的遊客數量超過2600萬人次,是當地常住人口的20倍,這些遊客喜歡麗江的古城文化,也帶來了全新的消費方式。比如,很多年輕遊客用手機拍照、交流、查詢資訊、購物付款,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的“另一個大腦”。遊客對移動互聯網的喜愛和依賴,以及對便捷高效服務的需求,都要求麗江古城也變得年輕化。所以,麗江希望借助網際網路技術,將傳統的民族文化、古鎮習俗與現代人的遊憩方式、生活方式緊密融合在一起。

  但在一個原本被移動網際網路推著走的城市開展“網際網路+”實驗,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援、即使像支付寶這樣的行業巨頭,要從根本上實現變革,也絕非三個月可以實現。

  束河古鎮的萬仟堂是當地頗具規模的茶具、茶館店,在淘寶上也有網店,也參與了此次“藍色麗江”行動。當記者消費完畢提出用支付寶結算時,店員找來了支付指導手冊按圖索驥。可面對全新的移動支付結算設備,她折騰了好一會兒,最終選擇了放棄:“你要不還是用現金吧?這個太麻煩了,我不會。”

  在大研古城知名酒吧“我在麗江等你”前,當地特色小吃鋪一溜串地排開,可是沒有一家支援支付寶支付。這些小店舖每客單價不過幾元錢,消費者掏零錢不方便,店主一邊準備食物、一邊收錢找零,同樣不方便。然而,“藍色旋風”卻忽略了他們。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當記者詢問陳星元如何把麗江的其他資源進行“網際網路+”時,他並沒有正面回答;在被訊問對“網際網路+麗江”的未來有什麼暢想時,他與身邊支付寶方面的代表竊竊私語了幾句,然後回答:“要不請支付寶代我來回答吧。”面對支付寶的“網際網路+古城”實驗,陳星元説得最多的詞是“支援”,認為政府要做的是“協調”。

  面對這些,一名在一線面對商家推廣“藍色麗江”的支付寶工作人員承認,“網際網路+”不是一場一蹴而就的實驗。當地政府的支援和協調,使得企業為當地接入Wi-Fi、移動支付商戶端等“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效率顯著,但面對“網際網路+”中的商戶到底會不會用、消費者又有哪些新需求,以及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改變整個城市的發展思路,不論對政府還是企業,都有一條有待探索的漫漫長路。

  “網際網路+”只是基礎

  就在支付寶與麗江市簽署合作協議的當天,騰訊宣佈與國家旅遊局合作,共同探索“旅遊+網際網路”,並且發佈了《“旅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

  不難發現這個行動計劃中的某些內容與支付寶提出的“藍色麗江”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全國所有4A級及以上景區都將實現免費Wi-Fi、智慧導遊、電子講解、線上預訂、資訊推送等智慧景區功能。這些智慧景區可以根據遊客的購票類型、張數給出特色路線推薦並制定旅遊線路,如購買兩張成人票,首推情侶遊園線路,為遊客量身打造遊園攻略。同時,景區周邊的商圈也都接入移動支付等O2O服務,實現住宿、餐飲、商店、公交車站等線下服務的“網際網路+”。

  支付寶是不是迎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王麗娟卻給出“不是”的答案。她認為,外界往往把網際網路巨頭參與“網際網路+”實驗解讀為市場競爭,可面對一個尚未完全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市場,談競爭還為時過早。“網際網路+”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排他性實驗,不論是商戶還是消費者,都會選擇對他們來説最方便、最有利的網際網路技術。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存在於具體技術、具體産品上;但對整個“網際網路+”實驗而言,不同企業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就是提供基礎、普及技術,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鼓勵“網際網路+”思維。

  她以“網際網路+麗江”舉例説,這一項目不僅是為了讓商戶和遊客用上移動支付,更是希望幫助麗江古城進行商業升級,改變“一張票”、“一條街”的經營模式。利用網際網路與大數據,要把觀光遊客發展成為古城的粉絲,把一次性的旅遊服務變為長線的互動,讓麗江的旅遊資源、特色商品、農副産品等,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載體。

  這樣的想法,就連陳星元也覺得有些超前,因為他都想像不出這些全部“網際網路+”後的可能場景。但記者發現,在麗江古城裏商戶中,已經有了響應者。

  束河古鎮的藏情街上,名叫“花玉汐”的美容用品商店門面又大又新,與周邊的小店風格完全不同,移動支付的宣傳牌也特別顯眼。收銀員告訴記者,小店不鼓勵現金消費,希望消費者用手機買單,開業一個多月來,移動支付的比例超過80%。

  “這還遠遠不夠”,看到有記者,店主戴菲現身。她説,作為主打生物技術的麗江當地品牌,希望利用網際網路的連接思維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推廣“網際網路+美容”概念:“我們覺得雲南的原料好、産品好,但傳統的行銷手段吸引不了消費者,即便有微信公眾號、淘寶店,也不再新鮮,所以還得創新。”

  戴菲很驕傲地與記者分享品牌的“網際網路+美容”設想:“我們正在研發吊墜、耳釘等可穿戴設備,可以測量佩戴者的皮膚狀況,再把測定結果與手機APP聯動,同時植入支付寶客戶端,及時提醒用戶關注皮膚狀況,還可以植入我們的産品宣傳”;“我們還打算對區域內不同酒店的洗護用品進行評判,與支付寶的定位功能結合起來,提醒用戶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洗護用品”。在她眼裏,來自行業巨頭的“網際網路+”實驗,只是打開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扇大門。但走進去後該怎麼做,靠的還是企業本身。

  “網際網路+”對一個品牌尚且如此,何況對一座城市呢?

  網際網路巨頭不是“一貼靈”

  ■本報記者 任翀

  最近一段時間,地區政府與網際網路巨頭簽約的消息層出不窮,似乎只要與網際網路行業巨頭有了一紙合作協議,就能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甚至有地區管理者坦言,選擇合作的網際網路企業考慮的不是企業是否能提供合適的服務,而是知名度高不高。

  但現實顯然沒有那麼簡單。在雲南麗江,政府管理者面對“‘網際網路+古城’未來會怎麼樣”的提問,一時語塞;在貴州銅關村,騰訊作為公益項目的實踐者,最擔心的也是“我們走了以後,當地怎麼辦”。

  北京大學新媒體行銷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旗戟認為,在“網際網路+”的大潮中,政府層面的支援,會讓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網際網路+”實驗,但考量實驗是否成功的標誌,不是該地區吸引了多少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也不是接入了多少Wi-Fi等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而是當網際網路巨頭撤出後,這個地區能否繼續用“網際網路+”思維運轉和發展。

  馬旗戟考察過騰訊的“網際網路+銅關村”項目。他認為這個“網際網路+鄉村”的模式讓當地的農民學會了用微信、用視頻,也把當地的農産品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出去,成效顯著;但整個項目耗時六年,不僅時間漫長,而且主要依賴於騰訊的駐村隊伍進行運轉,這就影響了項目的可複製度。“如果騰訊走了,銅關村還是這樣嗎?”或者説,“如果沒有騰訊團隊,其他的鄉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果嗎?”

  所以,在各種“網際網路+”實驗中,即便有網際網路巨頭,也不是萬能的。對網際網路企業來説,除了取得看得見的成果,更重要的因素是培養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人。而對參與實驗的地區來説,與其看重網際網路巨頭帶來的直接變化,不如修煉內功,比招攬巨頭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條能夠自我運轉、持續發展的“網際網路+”道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