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官網刊文:我國7%的經濟增速是可信的
- 發佈時間:2015-09-24 00:15: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 (孫陽)2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刊發《我國7%的經濟增速是可信的》一文,通過深入分析,系統闡述了我國的經濟增速既符合普遍預期,也具有基本面支撐。
文章指出,對上半年7%經濟增速數據的懷疑大多沒有基於嚴謹紮實的研究,更多是基於片面的論據來質疑全局。7%的增速符合普遍預期,在上半年經濟數據發佈之前,國內和國際多家研究機構均預測經濟增速在7%左右。
文章同時提出,7%的經濟增長速度具有基本面支撐:
一是供給面回穩。上半年,佔GDP比重近90%的工業和服務業實現止跌回穩,工業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服務業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
二是需求面基本穩定。上半年實際消費增長保持穩定,投資和出口也在二季度出現了回穩跡象。
三是部分區域增長提速。佔全國GDP比重大、轉型早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上半年經濟增長快於全國水準,GDP排名前五位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的經濟增速二季度快於一季度。
四是民生數據表現亮麗。首先,就業增長良好。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8%,1-8月份完成全年目標95.2%。其次,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6%,比經濟增速高0.6個百分點。
全文如下:
上半年7%經濟增速數據發佈後,由於超出了部分國際機構和一些專家的預測,由此引發了對我國統計數據真實性的習慣性懷疑。這些懷疑大多沒有基於嚴謹紮實的研究,更多是基於片面的論據來質疑全局:第一類是認為我國GDP平減指數被低估,從而導致實際經濟增速被高估;第二類是從實物量增速較低推斷經濟增速應較低;第三類是通過調查問卷得到所謂真實的增長數據。但經過深入分析可知,我國的經濟增速既符合普遍預期,也具有基本面支撐。
一、對中國統計數據質疑由來已久但常被證偽
對於中國統計數據的質疑,由來已久。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沒有停過,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增速相對較低的時候,質疑聲音會相對更大。但大多數對中國統計數據的質疑,在事後都被證明是錯的,有時候還錯得非常離譜。為了回應這種質疑,我國統計部門多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經濟數據全面普查,結果表明經濟普查增長數據基本與核算數據一致。
二、7%的增速符合普遍預期
在上半年經濟數據發佈之前,國內和國際多家研究機構均預測經濟增速在7%左右。國內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資訊中心、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等機構以及多家高校均預測經濟增速在6.9%-7.1%之間。國際研究機構,如世界銀行對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速的估計數據為7.1%,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數據為7%,皆與實際發佈數據相符。
三、認為GDP平減指數被低估導致經濟增速高估存在邏輯混亂
最近有研究認為,中國GDP平減指數沒有扣除進口價格下降的影響,導致中國GDP增速被高估1-2個百分點,這存在邏輯混亂。一是進口價格下降對中國不變價GDP增長核算影響有限。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産業結構,而服務業使用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投入非常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對其影響甚微。在整體工業的中間品投入中,進口品比重不足10%,且大宗商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趨同,因此不變價工業增加值核算受到進口價格的影響也有限。二是不變價GDP增速與GDP平減指數無關。根據主要經濟體核算制度,GDP平減指數不是類似于CPI的調查統計數據,而是先核算得到現價GDP和不變價GDP,然後根據二者計算得到的。也就是説,現價GDP和不變價GDP的核算數據決定了GDP平減指數,而不變價GDP核算與GDP平減指數無關。因此,“GDP平減指數低估導致GDP實際增速提高”的説法,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四、經濟轉型期實物指標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將發生重大調整
有的國際研究機構是從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數的增長速度推斷得出中國經濟增速應遠低於7%。但是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實物指數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也隨之改變。一是服務業比重大幅上升。2015年上半年,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49.5%,較2007年提高了6.6個百分點,而服務業每單位增加值耗電量僅相當於工業的15%,且其物質原材料投入和實物産出的規模都遠遠少於第二産業,運輸需求也大大降低。服務業比重的大幅上升必將改變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標與經濟增長的彈性關係。二是醫藥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等高新技術産業在工業中佔比大幅提高,而這些行業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等特徵。這種結構調整必然導致單位GDP能耗的持續下降,直接會降低用電需求與貨運需求增速,這也會改變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標與經濟增長的彈性關係。另外,從歷史數據也可看出,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速之間的相關係數存在一定波動範圍,在經濟上升和下降期也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僅僅根據用電量、運輸量等幾個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速的彈性關係就得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整體高估的結論是不可靠的。
五、通過簡單問卷調查就得出結論太過武斷
還有媒體、機構僅僅通過調查問卷,就認為所謂的真實經濟增長速度低於7%,未免太過武斷。從統計學角度講,問卷調查得到結論本身就容易受到樣本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專業知識、主觀傾向等方面的限制而可能無法真正客觀反映現實情況,因此得到的結論往往出現以點帶面問題,無法真正得出與事實一致的結論。以部分全球投資者、分析師和交易商為調查對象,這些國外個體對於中國經濟的判斷限于其從事的領域而可能得出片面的結論,比如部分分析師認為,外部需求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少必然導致中國經濟增速的大幅回落,這明顯忽略了中國龐大的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未來增長空間和潛力仍然很大。
六、7%的經濟增長速度具有基本面支撐
一是供給面回穩。上半年,佔GDP比重近90%的工業和服務業實現止跌回穩,工業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服務業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供給面回穩提高必然推動總體經濟止跌回穩。二是需求面基本穩定。上半年實際消費增長保持穩定,投資和出口也在二季度出現了回穩跡象。三是部分區域增長提速。佔全國GDP比重大、轉型早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上半年經濟增長快於全國水準,GDP排名前五位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的經濟增速二季度快於一季度。四是民生數據表現亮麗。首先,就業增長良好。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8%,1-8月份完成全年目標95.2%。其次,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6%,比經濟增速高0.6個百分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