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勿以論文論英雄

  • 發佈時間:2015-09-23 04:31: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評

  最近,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經過5年的努力,他們研發的肺部磁共振成像儀獲得了我國首幅超極化氙—129人體磁共振影像,並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醫療團隊開始了臨床前研究。歡慶成功之餘,團隊中一位科學家卻也有另一種憂思。

  這位科學家提到,我國現行的SCI科研評價體系,看重的是第一署名的作者或單位。這樣一來,對一些項目就有失公允。“比如,我們的項目裏有做技術的團隊,也有臨床醫學的團隊,並且分屬不同單位。對科研的貢獻,可以説每個團隊都很重要,不分伯仲。但是最後論文看重的是第一署名單位,這就給我們帶來比較大的困擾。尤其是論文對團隊中的年輕科研人員還是很重要,如果他們的努力長期在論文上得不到體現,會影響到今後的發展。長此以往,他們對項目研究投入的熱情和專注度也會大大降低。”

  這種困擾和擔憂,確實在不少應用類、技能類科研人員中存在。不可否認,SCI論文評價體系是一個國際化的權威評價體系,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相對客觀, 目前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評價方式能夠替代它。但在科學研究形式日益豐富、跨界融合研究日益盛行的大勢下,如果繼續一成不變地用這種評價方式來評價科研人員的業績,就難免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對於搞應用和臨床醫學等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説,用論文數量和影響為標準的評價方式,就難以對他們的科研貢獻做出全面公正的評價。搞應用研究的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研究最終能否成功轉化成對國計民生有用的産品,醫生則認為最重要的是醫療水準,是治療好患者。兩者都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埋頭寫論文。有些科學大項目則必須要很多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但最終的論文卻無法體現所有人的成績。然而,在職稱評審、基金申請、評獎評優時,目前最看重的還是SCI論文和影響因子,對這些科研人員就不太適合。

  此外,分量太重的單一論文評價體系,或許也會助長急功近利的科研心態。目前SCI評價個人和單位業績時佔的分量越來越大,和個人、單位的利益高度相關,導致急功近利甚至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的現象出現。一些一線醫生由於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搞科研,就把實際研究工作交給某些生物公司。這是比較隱蔽的擦邊球行為。還有一些則完全屬於科研不端的行為。例如為了儘快完成實驗,不惜數據造假、剽竊他人數據;為了文章出奇,不顧倫理規範。

  長遠看,單一的論文評價體系如果不做出適當調整,或許會阻礙科學研究乃至科技事業的發展。科研管理部門有必要根據不同類型科研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科研評價標準,使科研人員的努力和心血能得到應有的回報,讓他們在科研道路上放心、安心和用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