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同行評議過程造假 中國學者論文再遭國際期刊撤回

  • 發佈時間:2015-08-20 08: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學術界視為衡量論文品質重要標準的同行評議機制近來卻成為學術造假一個“痛點”。繼數月前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後,其母公司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于18日撤回旗下10本學術週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兩次論文撤回事件都由於同行評議過程造假,且大多數涉事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

  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提供給新華社記者的聲明中説,該集團的期刊編輯最先發現一些論文的評議人電子郵件地址的真實性存在問題,隨後展開的內部調查發現了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64篇論文的同行評議過程受到不正當影響。”

  聲明沒有明確指出這64篇涉事論文來自哪個國家。但新華社記者在該集團網站搜索到的被撤回論文目錄顯示,大部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包括上海、北京、山東等地的研究人員。

  施普林格集團執行副總裁威廉·柯蒂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這次撤回的論文多數是去年提交的,其數量還不到該集團去年收到來自中國的論文總數的0.05%。“這些遭撤回的論文並不能代表中國研究人員所發表論文的整體水準,他們發表的許多論文在各自領域都具有非常大的學術突破性。”

  他説,通過各種方式偽造同行評議的現象影響著全球學術界,“我們並不認為這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專門追蹤學術論文品質的“撤稿觀察”網站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3年裏,因同行評議造假行為遭撤的論文數量佔到該網站記錄的全部遭撤論文總數的15%。

  所謂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用的一種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刊物編輯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學者,評價論文品質,主編參考評議結果決定是否刊發。這一制度本意在於確保論文“開誠佈公”,保證研究足夠真實、有分量。

  這兩次論文撤回事件的焦點都聚集在同行評議方面。一直以來,許多出版社都允許論文作者在遞交相關材料的過程中向期刊編輯推薦同行評議的人選。

  但此前BMC出版社展開的調查就顯示,這給作者或第三方機構操縱同行評議過程提供了機會。他們一個常用的做法就是提供知名專家的名字,但捏造相關的電子郵件地址,如果期刊將審稿邀請發送到上述偽造郵箱,往往很快就會收到對論文持正面評價的評審意見,以便論文獲得期刊採用。

  出版物道德準則委員會主席弗吉尼亞·巴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這顯示一些期刊的編輯流程出現漏洞,以至於讓這類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被提交上去。但她也認為,期刊發現這些漏洞後都已做出及時補救,不會對同行評議機制産生太大的影響。

  包括BMC在內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許論文作者推薦參與同行評議的人選。對於這次論文撤回事件,施普林格集團表示,將加強對那些參與同行評議專家資質的審查,讓編輯更仔細核對這些專家的身份以及他們的電子郵箱。

  在BMC等機構對同行評議造假的調查過程中,還出現了第三方機構的身影,這類機構本身合法,他們在作者、尤其是第一語言非英語的作者提交論文前,提供論文格式優化、語言潤色等服務。但他們是否協助甚至主導了同行評議的造假行為存在很大疑問。

  柯蒂斯説,目前掌握的“有限證據”顯示,這類機構或許在論文材料提交過程中參與了相關的造假活動,但目前“還無法完全確認這就是實際情況”。

  巴伯也認為,儘管提供這些服務的機構大部分按規則辦事,但一些第三方機構或許參與了同行評議造假活動。中國研究人員與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相比,會更普遍使用這些第三方服務,這或許能部分解釋為什麼這兩次論文撤回事件主要涉及中國研究人員。

  不過,巴伯説,許多研究人員為了在事業上更進一步,都必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這種激勵機制也導致他們中許多人不惜採用各種手段來發表論文。偽造同行評議僅是學術界眾多造假問題之一,涉及學術界激勵機制的最根本問題不解決,即便能堵住同行評議漏洞,造假者仍會通過其他辦法來實現他們的目的。(新華社倫敦8月18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