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校科研評價請別單單“學術思維”

  • 發佈時間:2015-07-27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王延斌

  ■姑妄之言

  “我們緊跟企業需求,橫向課題多,但在學校的晉陞評價體系中,只注重縱向課題,橫向課題根本不算。”近日,山東一部屬高校的黎教授告訴筆者,他搞了幾十年應用研究,成果也轉化了一堆,至今還是副教授;而在同一學校任教、搞理論研究的妻子,卻早早地被提為教授。

  此種情況在山東的高校中並不罕見。筆者走訪的多位高校教授的話也佐證了這一觀點:“當前高校在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定 (聘)過程中,以獲得高水準項目數、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數、獲得高級別獎項數等指標作為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職稱晉陞、崗位聘任的先決條件,而很少關注成果轉化的問題。”

  從全國來看,“一把尺子”衡量科研成果的現象普遍存在,高校科研評價中出現的“重數量輕品質”乃至“應試科研”等怪現象也廣為詬病。在科研評價和激勵機制偏好“學術思維”的傾向下,“搞應用研究的變得灰溜溜,”在黎教授周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生存考慮轉向理論研究。“大多數屬於理論性的成果,感覺應用性的成果少了。”山東科技系統一位常年與高校進行産學研對接合作的幹部也察覺到了近年來高校成果的變化。

  誠然,高校現有的考核評價制度有其産生的歷史背景及作用,然而評價標準的“一刀切”和評價導向的功利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高校創新能力的桎梏。2013年一份對32所不同類型高校的調研顯示,超過1/3的高校都認為目前的科研評價體系忽視了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對學科發展和科技活動特徵的差異考慮不足。

  2013年底,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針對科技活動人員、創新團隊、平臺基地、科研項目等不同對象,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不同工作的特點,分別建立涵蓋科研誠信和學風、創新品質與貢獻、科教結合支撐人才培養、科學傳播與普及、機制創新與開放共用等內容,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評價標準。這拉開了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的序幕。

  目前儘管僅有北上廣等部分地區研究或出臺了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高校科研分類評價體系的相關政策,但在告別“以論文數量論英雄”時代的願景下,倘若真能做到讓從事基礎研究的潛心研究,讓從事應用研究與開發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科研和教學都能“各歸各位”有了適合自己的評價體系,不光科研評價會遠離“怪”圈,科研人員們會少了怨言,恐怕更多的創新成果也會藉此踴躍而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