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同樣的産奶量少養 300萬頭牛

  • 發佈時間:2015-09-16 02:32:0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佩

  清香的牛奶,被人們譽為“白色血液”和大自然“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早晚喝上一杯牛奶,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然而,伴隨著人們對牛奶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奶業的轉型發展卻面臨新的問題。與發達奶業國家相比,我國奶業在品質效益上都還存在差距。

  日前,一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牽頭實施的科研項目,將奶牛産業鏈上的各項技術整合應用了起來,有望破解我國奶業發展的難題,提振國人對民族奶業的信心。

  單産品質“雙低”民族奶業面臨挑戰

  近年來,我國奶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據統計,目前我國的奶牛存欄已經達到了1400萬頭,牛奶産量穩定在3500萬噸左右,位居世界的第三位。每人平均牛奶佔有量也從1978年不足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3.8公斤。

  “儘管奶牛數量不少,但品質卻並不具有優勢,面臨著單産品質‘雙低’的尷尬局面。”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員張軍民告訴記者,我國奶牛産奶單産水準為5.5噸/頭,僅是美國9.8噸/頭單産水準的44%,而作為衡量牛奶品質的兩個指標牛奶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則分別為2.8%和3.1%,比美國低了很多。

  除了單産品質“雙低”之外,我國在奶牛的繁殖效率、利用年限、健康狀況,甚至是養殖環境上,問題同樣突出。“雖然我國奶業已經進入由數量增長向品質效益轉型的關鍵時期,全國1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5%,機械化擠奶率達到90%。但如果單産品質一直上不去,就會嚴重制約民族奶業未來的發展,影響人們對民族奶業的信心。這個時候,技術整合就必須要發揮作用。”張軍民感慨道。

  根據不同養殖條件整合打包9項技術

  奶業是一個精細的産業,生産的各個環節之間的技術銜接要求很高。項目組專家、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研究員卜登攀説:“對於某個環節的單項技術,國內已有相對成熟的技術,關鍵就是如何圍繞整個産業鏈,將它們重新進行組裝打包。讓技術落地,保證牛奶的品質安全。”

  2015年,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聯合11家單位,建立奶牛提質增效協同創新聯盟,啟動實施奶牛提質增效技術整合研究項目,根據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奶牛養殖技術需求,整合了奶牛飼料營養與飼養、繁殖管理、疾病防治、生鮮乳品質安全控制、糞污無害化處理和物聯網資訊等方面已有的成熟的9項技術,形成不同的可以複製的模式。

  截至目前,項目組已經在山東、黑龍江、內蒙古、寧夏、天津、河北等6地選擇了10個穩定的示範點,進行不同的生産技術的整合與示範。示範基地涵蓋了接近3萬頭奶牛的飼養規模。

  示範應用效果初顯有望破解奶業難題位於山東省即墨市段泊嵐鎮的奧特奶牛良種場,是研究項目的一個示範基地。記者看到,養殖場分為500頭奶牛的適度規模牧場和150頭奶牛的現代家庭牧場兩種模式,不僅有糞污處理設備,還有奶牛管理的物聯網設施,一頭頭奶牛休閒地躺在軟床上,聽著音樂,相當愜意。

  “我這裡整合了5項關鍵技術,都是專家給我量身定制的。”良種場場長孫友德向記者介紹,儘管項目才啟動實施半年,但已經讓他看到了效益。截至今年8月,示範基地的日均産奶量同比增加了4.6%,牛奶中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別達到了3.27%和3.81%。而奶牛最普遍的乳房炎發病率降低8%以上。

  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鄧榮臻對項目給予肯定,他認為,奶牛提質增效技術整合模式研究示範項目,已初步形成可推廣複製的技術模式,有助於推動我國奶業的提質增效和健康發展。

  “我們的整合技術一旦實現複製推廣,我想,5年左右時間,我國就有希望在現有産奶量不變的情況下,少養300萬頭奶牛,這將取得難以估量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張軍民希冀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