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雙刃劍,用還是不用?
- 發佈時間:2015-09-14 09:31:15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有兩則關於抗生素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則是麥當勞宣佈將“停用使用了抗生素的雞肉,中國不在其中”;另一則是《美國科學院院報》的最新論文發現,“豬肉中的抗生素含量是牛肉的5倍”。仔細追蹤事情的原委,這兩則新聞都是誤讀。前一則,其實是麥當勞在美國市場停用使用了“人用抗生素”的雞肉,美國之外的市場都不在其中,而不是特意忽略中國市場。後一則,那篇論文探討的實際上是世界養殖業中抗生素使用量的現狀與預測,文中數據是生産同樣重量的肉,養豬使用的抗生素約為養牛的3.8倍。這個數據跟肉中含有多少抗生素毫無關係,也不是説豬肉比牛肉“更不安全”。
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標準在哪?
不過,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的確是一個應該要加以重視的問題。許多人也在擔心:肉中的抗生素有多大危害?其“安全標準”又是多少呢?
抗生素在英文中叫做antibiotics,是指能夠殺滅細菌的藥物。還有一個詞叫做antimicrobial,它除了包括抗生素,還包括殺滅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的藥物。
抗生素的功效是殺死細菌——雖然不同的抗生素對於不同的細菌攻擊力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還是不加選擇、對誰都有殺傷力的。在宿主(即細菌寄生的人和動物)的體內,會有各種各樣的細菌,大多數與宿主相安無事,有一些甚至為宿主的健康做出了一定貢獻,被稱為“益生菌”。還有一些細菌則會生成危害宿主健康的物質,導致宿主生病甚至死亡,被稱為“致病細菌”。
盤尼西林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曾警告世界,“要警惕盤尼西林抗性菌的出現”。
抗性細菌是人類的大敵
細菌的世界是複雜 ,其增殖速度快,演化變異的速度也快。對於一種抗生素,細菌種群中的大多數都沒有抵抗力,一旦遇上就只能“慘遭滅門”。然而,如果有那麼一些天賦異稟的個體具有“抗性基因”,那麼就能在這種抗生素的掃蕩中倖存下來。再利用細菌本身快速繁殖的能力,重新開枝散葉形成新的菌群。新菌群中的個體都帶有這個“抗性基因”,這種抗生素也就對它們無能為力。這種新的細菌就被稱為這種抗生素的“抗性細菌”。
這些抗性細菌並不願意“固守家園”,而是具有強烈的開拓精神,會尋求一切機會把它們的基因擴展到任何地方。簡而言之,抗性細菌的産生,受害的不僅是産生抗性的那個人,而是整個人類!美國疾控中心估計,每年因抗生素抗性而得病的美國人至少有200萬,其中死亡人數不少於23000人。
抗生素抗性的後果很嚴重,但這並不是説人類就不應該使用抗生素——比如,二戰中如果沒有盤尼西林,很多人就已經死掉了,後來會不會出現盤尼西林抗性對他們都沒有意義。對付許多傳染性疾病,抗生素依然是最有力的武器。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對中國來説,許多業內人士的看法是,醫療和養殖業中的“抗生素濫用”還要更加嚴重。抗生素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抗生素抗性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們可以避免這些“沒必要”“不恰當”“濫用”的抗生素,就可以大大減少抗性細菌的出現機會。解決抗性細菌最終還是要依靠新的抗生素,而減緩抗性細菌的出現,一方面可以使現有的抗生素具有更長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為科學家們找到新的抗生素贏得時間。
對於個人來説,我們也可以為減少抗生素使用、從而減緩抗生素抗性的出現作出自己的努力——減少自己被感染,減少感染他人,也就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需求。美國疾控中心提供了4個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預防接種;飲食衛生;經常洗手;只在必要情況下按照醫囑使用抗生素。
當然,這最後一條很容易陷入“濫用抗生素”和“抗生素恐慌”兩個極端。是否“必要”只能由醫生來判斷,而“醫囑”是否合理除了要靠醫生的專業素養,還跟醫患之間的溝通密切相關——如果病人急於要求“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很多時候醫生也就選擇“濫用抗生素”了。 (據作者部落格)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