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歷史在這裡沉思
- 發佈時間:2015-09-11 19:31:59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的永定河上。始建於金大定29年(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建成後成為由西南方向進出北京的交通要道。早在700多年前,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由此進京,他讚嘆盧溝橋精湛的建造藝術,在遊記裏説,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橋兩側欄杆上雕刻的石獅子,説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盧溝橋經由馬可·波羅的介紹而聞名於世。
我和很多國人一樣,最早知道盧溝橋是在上中學時期,通過學習中國現代史,知道了北京有座盧溝橋。但那時盧溝橋于我,還只是散落在記憶中的一個小小的符號。真正認識盧溝橋是在我參加工作之後的第二年,我不僅近距離地參觀了一次盧溝橋,而且“穿越時空”,親身感受了“七七事變”中盧溝橋上的“抗日烽火”。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位於北京豐台區雲崗的一家單位工作。雲崗離盧溝橋距離很近,只有幾公里的路。於是,1994年的秋天,我約了一位朋友,利用週末專程騎車去遊盧溝橋。
漫步橋上,我不禁為這座橋的恢宏氣勢和精湛藝術所折服。橋東西長266.5米,南北寬7.5米,全部用白色石頭砌成,有橋拱11個,橋墩10個;橋畔有石碑兩座:一座記載著清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上面刻著清乾隆皇帝親題的“盧溝曉月”四字。“盧溝曉月”曾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從乾隆皇帝親筆禦題“盧溝曉月”四字推測,“燕京八景”之説應該在乾隆朝之前就已有之,而且那時的永定河一定水面寬廣、浩浩蕩蕩。可惜200多年滄海桑田,“盧溝曉月”的盛景今日已然不再,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多少有些遺憾。
橋兩旁整齊排列著很多漢白玉欄杆,欄杆上雕刻著石獅子。由於當年日軍機槍掃射和炮火襲擊,有的石獅子損壞脫落了。仔細分辨,很多欄杆上還有當年日軍留下的纍纍彈痕。據統計,這些欄杆共計281根,石獅子共計501隻,這些石獅子分別刻于金、元、明、清四個朝代。它們或靜或動,形態各異,生動無比,集中反映了四個朝代的石刻藝術水準。盧溝橋建成以來的800多年間,歷朝歷代曾做過幾次修繕,應該説,今天的盧溝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然而,就是這樣一座集建築藝術、自然景觀、歷史人文于一體的“美麗的奇觀”當年也未能逃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脫落破損的石獅子以及橋兩側欄杆上的纍纍彈痕似乎在控訴當年日軍的暴行。
説來湊巧,那天我們正趕上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攝製組在盧溝橋拍攝電影《七七事變》。站在橋頭觀看,攝製組轉動的鏡頭仿佛一下子將我們帶到了事變發生的那一天。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完全被日軍控制,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了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達到控制整個華北的野心,日軍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當時擔任盧溝橋和苑平城守衛任務的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我守軍官兵奮起抵抗,將一度失守的平漢鐵路橋從日軍手裏奪了回來。戰鬥整整進行了一晝夜,幾百具日軍的屍體橫臥在盧溝橋頭。
那次秋遊,盧溝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已21年過去了,但現在回想起來,橋畔清朝皇帝的禦碑、護欄上一個個怒吼的石獅子、日軍機槍掃射留下的彈痕、橋面上的“硝煙戰火”,那一景一物仍然清晰地浮現在自己眼前。
盧溝橋,它是一座國恥橋。盧溝橋見證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那段令中華民族倍感屈辱的歷史。盧溝橋的存在是對今天世人的警示。我們今天無論參觀盧溝橋,還是觀看“七七事變”等反映那段歷史的影視作品,在重溫歷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勿忘國恥。“知恥近乎勇”,只有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我們這個民族才會更加奮勇前行,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它又是一座英雄橋。中國軍隊在盧溝橋上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在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我盧溝橋守軍展示了中國男兒的血性,表現出中國軍人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盧溝橋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魯迅先生曾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在“七七事變”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愛國官兵們,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
它更是一座復興橋。無數史實説明,“落後就要挨打”。要徹底擺脫“落後就要挨打”的命運,唯有發奮圖強,使我國躋身發達國家行列。盧溝橋,這座被馬可·波羅讚嘆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橋,它將永遠鼓舞和激勵今天的國人在科學和技術的道路上勇於探索,不斷創新,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作者單位:財政部人事教育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