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浙江製造要“減肥”更要“健身”

  • 發佈時間:2015-09-10 06:29:38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潘毅剛

  浙江是個製造大省,規模總量僅居廣東、江蘇、山東之後;也是個製造企業大省,在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中,浙江遙遙領先,佔了五分之一左右。但卻又是個製造業“弱”省,除了一些領域有一批領軍企業和一批“隱形冠軍”之外,更多是鋪天蓋地的規模不大、優勢不強、層次較低、效益不高的製造産業。根據OECD標準分類,2013年浙江低技術製造業比重比全國高5.1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比重比全國低4.3個百分點。更值得關注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工業增加值(近90%左右是製造業)增速呈現出從高位明顯回落態勢,近五年平均增速未超過10%以上,多數年份低於同期GDP增速,投資和效益指標不佳。

  面對轉型壓力,佔據經濟“半壁江山”的浙江製造何去何從,意義重大。對於這一問題,當下有兩類看法比較典型:一種看法認為,浙江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面臨重大調整,工業尤其是製造業佔經濟比重下降的趨勢已成事實,大部分弱質製造産業關停並轉,加速淘汰不可避免,一些製造業塊狀經濟趨於衰退,未來發展重點應瞄準現代服務業。還有一種看法認為,製造業為主的工業是立國之本,亦是立省之本,大到不能倒,未來發展還應是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必須用有力手段,傾斜政策和要素,提振工業,提振製造業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看錯趨勢必將失去未來。對於這兩種看法,筆者認為並不矛盾,需辯證看待。未來浙江産業結構的調整,三點趨勢應明晰:第一,服務經濟主導的産業結構是大數規律,適用於國家乃至省域尺度。對於未來浙江省域尺度的經濟結構而言,服務業一定是主體,這既是經驗,也是趨勢規律。但是,對於一縣一區而言,卻需要辯證看待,可以是工業主導,亦可以是服務業主導。第二,産業融合發展是當前結構調整的大勢所趨,服務經濟主導不是服務業主導,也不是産業空心化,而是先進製造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共同推動。世界製造企業服務化的經驗表明,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中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受産業偏好和統計分類所囿。第三,製造生産總體遵循比較優勢分工規律。美國“再製造化”以及省內製造業加快外遷的趨勢表明,當前我省要素投資擴張期的比較優勢所剩無幾,短中期的産能過剩和長期的消費需求變化,已經對製造生産方式和重點提出新要求。未來浙江製造業要持續發展,由大做強,由衰轉盛,迫切需要站在全球競爭和國家需要高度,重新審視、重新定位、重新出發。

  當前,國家已明確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浙江製造2025戰略則需抓住自身要害問題,做好“加減乘除”。

  其一,做好浙江製造強省的“加法”。加什麼?一是“網際網路+”。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産業,“網際網路+”為浙江量大面廣的存量傳統製造企業提供了一次運用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拓寬市場、提高效率、創新業態模式的重大轉型升級機遇。二是“生産型服務業+”。要推動融資創新、研發設計、軟體服務、創新創意、品牌行銷、智慧物流、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做強發展,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生産效率和競爭優勢。三是“重大項目+”。瞄準中國製造2025、瞄準製造環節國産化、瞄準國內外重大市場需求,引進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重大製造和高技術項目,比如智慧製造、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中的晶片和路由交換以及網路安全、通航産業、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以及智慧醫療器械等我省有一定基礎,又有強大市場需求的重點領域,增量帶動浙江製造轉型換代。

  其二,用好産業政策倒逼的“減法”。要樹立“三個不懼”的理念,既不懼工業比重降低、不懼經濟短期下行、不懼稅收波動。要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減”低端過剩産能,“減”高污染、高能耗、低産出産業,絕不應短期工業滑坡、經濟下行壓力而放低標準;對於那些假冒偽劣企業,即使是當地納稅大戶,也絕不姑息養姦,一視同仁用好品質監督、智慧財産權、環境和能耗標準等倒逼轉型升級的手段,營造精耕細作的産業發展環境。

  其三,善用借勢借力放大的“乘法”。一是發揮金融資本杠桿效應。規律表明,製造企業做到一定規模,沒有資本運作的力量是難以維持規模和競爭優勢。要進一步發揮浙江資本充裕優勢,充分利用當前有利的國家政策,加快有實力的製造企業上市、兼併收購、區域重組的步伐,拓展市場,做強品牌,獲得關鍵技術。二是要發揮創新驅動的乘數效應,進一步加大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投入,放大同等資本和勞動的效益産出。

  其四,探索破除過度干預的“除法”。新時期製造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主導肯定不行,只依靠市場和企業也不行。各級各部門亟須更新理念,爭做改革促進派,發展引路人。既要破除違背規律的過度干預,更要多從體制機製革新中找辦法,多用普惠性産業政策,少用傾向性的扶持政策,探索製造業轉型升級新路徑,既不為“一哄而起”推波助瀾,也不任由市場“野蠻生長”,在市場決定性基礎上用好政府“有為之手”。

  (作者單位:省發展規劃研究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