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達沃斯熱議“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9-10 06:19: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場以“適應新常態”為主題的研討會9日在年會現場舉行,讓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偌大演播廳一“座”難求。

  研討會請來的專家“來頭”不小: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曉強;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章;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副主席李晶;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謝白曼。

  他們針對中國的經濟熱點問題直抒己見,視角獨特,觀點精彩。

  怎麼看中國股市調整?

  李稻葵:中國的股市和西方國家的不一樣。對於股市來説,它肯定會影響投資者的情緒,但與實體經濟並不直接掛鉤。

  李晶:中國股市是特別獨特的,很年輕,1991年才出現股市,機構投資者還只是小份額。我相信,在今年第四季度就能夠看到穩定的信號,現在已經開始看到了一些穩定的曙光。

  張曉強:中國的發展趨勢本身就跟西方不一樣,因為西方已經是成熟的市場。中國股市很年輕,只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坦白來講,體制運作還不是特別完善。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更好地轉型和管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學習一些好的經驗,不管是從中國股市吸取經驗還是從國際股市吸取經驗。7年前大家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産生了多麼大的震蕩,所以我們應當吸取教訓,把股市做得更好。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謝白曼:為何對中國股市動蕩這麼震驚?是基本面變了嗎?是中産階層沒有了嗎?並不是的。中國還是這樣,基礎設施發展特別好,中國投資也特別多,有非常多的存款,有較好的基本面。如果中國經濟能夠刺激國內消費,而不是以出口和投資為導向,那樣會更健康。

  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很大。新常態不是低增長率,而是一種不同的發展角度,有更好的福利、氣候變化應對舉措等等。

  王洪章: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前進當中列車的速度調整”,既不是停止,也不是“斷崖式”。認為經濟趨於崩潰邊緣,這是不對的。第一,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現在是7%,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都是很高的,這本身對世界經濟也是一種貢獻。第二,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效果非常好,第三産業佔比已經超過了50%,結構調整使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更加健康。第三,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過去相比,今年降低的幅度比2014年降低的幅度更大。這種“新常態”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李晶: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可以做什麼?如何刺激經濟?我們的貨幣政策有更多空間,財政政策還有很多能力,中國領導層有更多的方法,比如基礎設施、降低貸款利率,我們並不能只是建機場、高鐵,還需要專注于軟基礎設施,比如社會福利等。

  李稻葵:中國經濟不需要大量的刺激,經濟轉型需要“扎針灸”的刺激。我們用“針灸”方法來扎關鍵的神經節點,因為經濟總體來説是很好的。可以在三個領域“針灸”:一是降低借貸成本。應該降低利率,對長期融資工具做一些實驗。二是要完成計劃中的項目,有些項目拖延了。三是要完成企業改革。

  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體現在哪?

  張曉強: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發展還是相當不錯的,雖然有很多挑戰,但發展的機遇也很多。經濟轉型中有了一些非常樂觀和積極的信號或趨勢。比方説今年上半年,服務業發展特別快,要比第二産業快得多,很多新型服務業,比如説電商、快遞、旅遊業等快速發展,即使是製造業,儘管有一些遇到了困難和挑戰,但高科技製造業實際上在今年上半年上升了10.5%,比平均水準高了4.2%。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會轉到更多依賴於創新驅動的經濟,對於中國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作用。

  謝白曼: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並不會成為全球唯一的生産機器,而是將成為創新機器。中國比所有歐洲國家加在一起的生物專利技術都要多,中國在創新上有很大的潛力。

  李晶:過去我們比較關注高增長速度,但增長品質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應該更為重要,這意味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平衡、和效率的平衡。上億人從農村生活方式變為城市生活方式,這是最快速提高收入的方式,這裡面的關鍵問題就是要有健康的經濟增長品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