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陰: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 發佈時間:2015-09-09 03:31:5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周靜文

  多年位列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江蘇省江陰市,近年來,以保護農業和農村生態環境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大力開展城鄉環境整治與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和農村綠色發展的新路!

  近年來,江陰市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市)、省重點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先進單位、省高效農業規模化先進縣、省農民培訓先進單位等部省級榮譽稱號60多項,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指標監測中連續多年名列前茅。

  請看江陰農業綠色發展的最新成績單——

  截至2015年5月底,江陰完成農業總産值40億元,完成“三資投農”5億元,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達84%,高效農業比重達63%。全市蔬菜、畜(水)産品等主要農産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小麥生産實現十二連豐,葉菜自給率達80%以上;紮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市奶牛養殖數量從2013年的6700多頭削減到5600頭,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98%,測土配方施肥100%,林木覆蓋率達到23.9%,創建省級村莊綠化示範村25個,走出了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科技引領,推進生態型農業建設

  打通現代農業發展的綠色通道,必須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打造亮點,下大力突破生態型農業建設。

  規劃建設生態園區。根據各地産業特點和資源現狀,明確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特色果品、特種水産、健康畜禽五大農業主導産業。全市規劃建設了以江蘇省江陰現代農業産業園為代表的10個萬畝生態農業園區,20個千畝以上現代農業産業基地,規劃總面積達35萬畝。

  目前,全市有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高效漁業産業園、8個無錫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科技服務支撐綠色農業。繼續深化産學研合作,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實現科技與農村、專家與農民、技術與生産的有效對接,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包括:發展農業機械,引進適合江陰果品、蔬菜、水産等産業精細化作業的小型農用機械,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全市農機化率達到91%。

  科技支撐,還包括發展智慧農業。全市主要蔬菜基地逐步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平臺系統,並向糧食、水産、畜牧生産領域擴展,實現生産的智慧化管理。培育生物農業。提升生物肥料、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的建設水準,讓生物農業領跑和推動江陰生態農業發展。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注重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和生産經營管理者的培訓,重點開展“農業職業技能”“創業能力”“訂單經營”等培訓。上半年全市完成職業農民培訓780人,完成年度任務的55.7%。

  新型主體培育引領綠色農業。首先,培育家庭農場。推進家庭農場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上半年,全市經工商登記註冊家庭農場128家。其次,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40家,入社農戶達14.8萬戶,佔全市農戶數的71.7%;其中,無錫市級以上“五好”合作社75家,佔比11.7%。同時,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全市現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6家,無錫市級17家;上半年,全市24家無錫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66億元,同比增長10%。

  産業化發展助推生態農業。以“華西村”“徐霞客”“璜土葡萄”“長江三鮮”等已有一定美譽度的品牌為核心,以標準化生産引導生産要素向這類品牌聚集,實現品牌統一,形成品牌規模優勢。對稻米、果品、蔬菜、水産品、畜禽和食用菌等進行深加工,構建農産品物流體系,健全農産品加工流通服務網路,延長産業鏈,實現農産品的高附加值。

  在江陰,農業旅遊産業化漸成氣候。依靠現有華西都市農業旅遊、徐霞客文化旅遊、萬畝果品休閒體驗旅遊、特種水産觀光旅遊等基礎,借助境內“三縱三橫”生態大道,嫁接發達工業旅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一批以産業發展為基礎,集生態、文化、教育、休閒、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特色農業休閒旅遊基地,實現農業與旅遊産業的緊密結合,適應市民多層次、多元化的閒暇消費需求。

  農産品生産上去了,銷售的方式手段也日新月異。江陰注重大力發展以地産農産品銷售中心“蘇合聯社”“鵬程公司”等為代表的農産品連鎖經營,持續開展“週末趕大集”等農超對接、農企對接活動,加快形成以農業園區生産基地為基礎,以直銷點、連鎖超市、訂單銷售、網上銷售為重點的新型直銷模式。每年新建江陰地産農産品銷售門店2家以上。積極組織參加省、市兩級農産品産銷會,讓江陰農産品走向全省全國。

  大力治污,讓綠意更純正更清新

  推進綠色發展,農業污染防控越來越迫切。為此,江陰大力推進面源污染整治。畜禽污染防治著力“兩個迴圈”的建設。對單一的規模養殖場,實現了以沼氣處理為紐帶、以種養結合為重點的單元式小迴圈模式。對區域內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主要依靠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實現農田——畜禽——糞便——有機肥——農田的閉環路徑迴圈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44個沼氣設施,總容量約為11350立方米,配套農田1萬餘畝,理論年産沼氣約193.4萬立方米、年發電量425萬度。同時,建成2個畜禽糞便集中處理中心,年生産優質商品有機肥10余萬噸。

  農業減排也是重要一環。幾年來,江陰在普通減排模式的基礎上,大力進行規模養殖場綜合治理。2012年以來,污染減排達標的規模養殖場共有24家,COD消減量為2504噸,氨氮消減量為80噸。預計至今年年底,可完成5家養殖場的污染減排工作。

  大力推進肥藥雙減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等技術和措施,積極引導農民使用有機肥料,推廣秸稈綜合利用,適度恢復綠肥種植,以有機肥適當替代化肥,並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草害統防統治。5年來,每年在華西示範方、聯業家庭農場和萬頃良田地塊,推廣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經濟綠肥1萬畝,逐年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今年上半年,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5%,測土配方施肥面積超過95%、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達97%。

  與此同時,江陰積極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實行秸稈全量還田,秸稈機械還田率達70%;推廣秸稈異地覆蓋栽培技術,利用秸稈生産有機肥;在食用菌生産基地,利用秸稈作種植基料;示範推廣顧山東歧秸稈固化能源化技術,並積極探索秸稈生物發電技術;引導鼓勵秸稈機械打包、收儲。今年上半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積極鼓勵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産品“三品”認證,今年上半年申報省無公害農産品産地2萬畝、“三品”20個,“三品”産量增加2萬噸。

  此外,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完成成片造林2875畝,25個省級綠化示範村創建進展順利,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3.9%。對河道綠化養護進行跟蹤管理,推進實施錫澄運河、冬青河、青祝河等河道綠化工程,管好用好河道林業資源,並創建了月城雙涇省級濕地公園1個,黃山湖濕地小區1個。

  時光靜好,綠色發展增進人的和諧

  綠色發展的根本是為了人。在江陰,我們時刻能感受到人的安寧幸福。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周鐵根強調:“江陰的綠色發展是促進所有市民的全面發展,我們把推進共同富裕作為目標,在近期努力讓江陰中産階層達人口的60%以上,實現社會穩定的紡錘形結構!”

  走在江陰新橋鎮大街上,仿佛置身歐洲,這裡有簡潔明快的簡歐式建築、新穎別致的指路標牌以及獨具匠心的商鋪設計。以陽光商城、海瀾商務樓和綠苑居商業步行街三大板塊為主體的新橋鎮陶新路商業景觀一條街,洋溢著濃郁的歐式風情。放眼望去,綠園社區睦鄰中心,凸顯了現代景觀建築風格;海瀾生態農莊融入馬場、普魯士音樂、鮮釀啤酒、以毛紡服裝文化為主題的東方歐洲花園等元素,體現了江南水鄉特色和歐洲小鎮風情的完美結合。一個“歐洲小鎮”正展露新顏。

  這個遠近聞名的小鎮,從地地道道的農村小鎮演變而來。在新橋鎮19.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近6萬人。面對土地少、人口多、企業散、農業弱、村容差的困局,該鎮走上了後來定義為“三集中”的發展模式: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這是江陰對城鎮和諧發展的一個重大探索與貢獻。

  在新橋的綠園社區,無論是本地農戶還是外地打工者,都真正融入了這樣一個貼心暖心的社區。社區統一配建了公共服務設施,常年有各式各樣文體活動。該社區竟然還有一個心理諮詢中心,定期使用,足見社區文明程度很高。據介紹,該社區每週會開設道德講堂,在思想意識上真正將農民轉變成市民。還請來專業的劇團定期演出,讓居民們的社區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學校裏70%的學生是外來工人的孩子。”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這裡外來流動人口在福利、薪酬、保障以及能得到的政府服務上,跟本地人沒有區別了。”

  農民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好日子:解決一套安置房,統一配套服務中心大樓、社區廣場、體藝場館、商場、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目前集中居住率達80%以上;鋪好一條致富路,形成以就業創業收入為主體,保障收入、土地收益、合作社分紅、置業收入為輔的多元收入體系;繫上一根保險帶,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本地職工城保參保率達98%。新橋全鎮80%以上的農民集體轉業成為現代産業工人,全鎮勞動力就業率超98%。江陰120萬人口中,農民都在本地上班或創業,生活水準與城裏人並無二致。

  綠色發展給人帶來的幸福感高地,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環境好不好。古詩云:“柳下聽蟲鳴,荷花映落日。阡陌匯春水,風光最江南。”在江陰,它並不是記憶和懷舊,它就是現實。江陰從2011年啟動村莊環境整治工作,打造了一批經濟實力強、鄉土特色濃、生態環境好的康居鄉村,讓農民切實享受到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環境。

  在月城,在璜土,在顧山,無論在江陰哪個角落,昔日泥濘不堪的石子小路變成了寬整平坦的水泥大道,荒蕪雜亂的空地變成了村民聚集健身的活動場所,漏風漏雨的低矮平房變成了寬敞明亮的高大樓房,雜草叢生的房前屋後變成了鮮花盛開的漂亮景觀,又臟又臭的衛生死角變成了綠草成茵的休養場地,水草滋生的小河變成了清澈見底的美麗魚塘。

  截至目前,江陰所有村莊已完成環境整治。其中,有323個村莊達到省三星級、563個村莊達到省二星級康居鄉村標準,有5個村被評為江蘇最美鄉村,省三星級康居鄉村的數量和江蘇最美鄉村數量均位列全省前列。江陰提前完成村莊環境整治,下一步,將把重點放在長效管理,市財政每年安排800萬元以獎代補,作為長效管理專項資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