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東山村的事情,誰説了算

  • 發佈時間:2015-09-06 00: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趙  鵬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同一時代,同樣徵用農民土地,別的村一畝補償款要40萬,這個村只有3.5萬,群眾還都説“成!”;同一背景,同樣是開村民代表大會徵求意見,別的村生怕不同意見吵翻天,這個村不僅可以吵,甚至還允許不同意見者當場拉票;同一城市,同樣都是已經富起來的村,別的村逢上紅白節慶唯恐不熱鬧,這個村誰要是大操大辦,結果就兩字:罰款……

  這是啥村呀?怎麼事事都和別人不太一樣呢?這裡面還真有不少説道。

  擰成一股繩,富了一村人

  這個村叫東山村,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磁灶鎮。村不大,也就1.2平方公里;人不多,才1300多;全村兩大姓,一張一王,人口差不多。雖然坐落在福建縣域經濟第一強縣,但直到1997年張謀獨當村支書時,村部辦公室裏就只有一張桌子四把椅子,村裏只有一條土路勉強能走拖拉機。

  改革開放之初,磁灶鎮因村村大辦瓷磚廠而聞名福建。有個並不誇張的説法:“要比富,就看看哪個村的(瓷磚廠)煙囪比電線桿多。”如今要治污,煙囪早已基本消滅,這是後話。可在當時,東山村卻連一根煙囪都沒有,村小人少沒資源,村民主要靠賣瓷磚為生。因為沒多少本錢,還只能賣點殘次品;也沒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機,還不敢白天上路。日子為何窮,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的老張、當年的小張,是本村人,家中兄弟姐妹6個,他行二,算是當時村裏的第一富戶——開了家紙箱廠,一年能賺一百來萬。1997年4月村裏選舉時,他被選為村主任,7月又兼了村支書,兩副擔子一起挑,一直挑到現在。

  能人就是能人,變化就在籌劃間。因為清理村裏的廢舊溝渠,騰出了三四畝空地。想想也不能總這麼賣殘次品,要是把它加工一下再賣,會不會更好?老張發動了五六戶膽子大的人家,辦了個前店後廠。重新裁剪一下,價格只有同等的1/3,生意果然極好。

  如今的東山二級建材市場,是泉州最大、福建第二的建材市場,佔地80多畝、300多家店面,全村85%群眾開店,15%搞運輸。他們經營的貨源不僅“吃掉” 全部的磁灶鎮瓷磚企業,而且來自全國。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3萬多元,村容整治得也相當漂亮,28棟別墅、220座三層商住樓,還有100套外來工公寓。2015年5月,村老人公寓建成,全村50多位老人有了一處“有人管吃、管喝、管醫還不花錢”的安樂窩。

  投票討論,就是要讓人心氣順

  轉眼到了2000年,自打有了建材店、建材市場的發展路子,東山村也開始漸漸有了生氣。人一有盼頭,原來掩蓋在窮日子下的各種想法,也都冒出了頭,張謀獨感覺反倒越來越不好做。

  就説這建市場吧。村裏是分期分批統一徵地、建設、再賣給群眾。群眾也總有買得起和一時買不起的;這買得起的中,又有錢多的想買個位置好點的,錢少的也不想吃虧。“還真是應了那句話,發展起來比沒發展起來,困難一點不少。”

  村小人少,戶戶沾親,手背手心都是肉。鬧心了很久,老張還是沒敢走“收取訂金”“群眾集資”“村委議定”這樣的“老路”,“咱們出個方案,讓群眾投票來選。”這就是老張最初的想法。方案後來是這麼定的:明碼標價統一銷售、抽籤決定位置、只有拆遷戶可以優先購買。結果東山村兩委幹部和所有村民一樣,全都是如此買到的店面。

  經濟發展的事,算是順順噹噹地過了。2003年開始整治村容村貌,最大的、讓人“心氣不順”的事,來了——拆墳。東山村裏有大大小小200多座墳,既難看又佔地,要發展要整治,這道“坎”必須得過。

  “我就是當年反對者之一。”57歲的王漢舉家中四兄弟,行大。從1997年就當村民代表,直到今天。有了這雙重身份,他説話自然分量不輕。“後來交給群眾投票討論的方案是這樣,村裏要在靠近王姓的地界上建座安息堂,把先人牌位全轉到堂裏,還能整天受香火。我是同意了。”

  “投票的目的就是要讓群眾順心順氣,否則再怎樣的民主程式也沒用。”老張笑著説。

  村裏的事,決定權交給村民

  自打老張當了村支書,整個東山村大大小小的事全要經過群眾投票來定,這也成了東山村的慣例。“説白了,也就是我們這些當幹部的不能獨斷、不能包辦,把決定權交給大家,群眾也就氣順了。”

  為什麼補償款那麼低?因為補償低了,市場建設和村容整治的成本也就低了,賣給群眾的店舖也當然低,每個平均才2—3萬元;而且村裏才有財力,讓18家特困戶一分不掏也能住進樓房,和其他人家一樣有自尊。

  為什麼可以現場拉票?因為張謀獨定的制度是:反對票超過1/4,就可以否決;而且因為村小人少,他還特意把村民代表的數量增加,平均20人就有1個。

  為什麼大操大辦要罰款?因為雖然這兩年日子不錯,可人情禮也年年加碼,群眾有掏得起的、有掏不起的。可礙于情面,又不好意思不跟著掏。現在村委會出面解了困,大部分人自然偷著笑。

  事事都投票,那村幹部不就沒權了?

  “也不是。徵詢意見、制定方案、組織投票、具體執行,這些事都我們做。但怎麼決定,這事都讓群眾説了算。我現在想明白了,所謂民主呀,就是讓群眾氣順;要想群眾氣順,幹部就得讓權。”

  想明白了這個理後,老張和他的村兩委幹部便成了“甩手掌櫃”:東山村全省第一個啟用大學生村官、第一個辦村政務大廳、第一個任用專職村務工作者、第一個辦“農村110”……群眾要蓋章、要打證明、要辦事,不用再追著屁股找村幹部,一個電話全能搞定。前年村裏還成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由村裏的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組成,專職就是盯著村兩委有沒有把事執行好。

  54歲的老黨員張貽茂原來在泉州公職單位工作,後來回了村,組織關係也放在了村裏。“只要真正尊重群眾想法、真正為了群眾利益、自己不貪權、又敢讓人監督,這就是講民主了。”

  想想,還真是。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6日11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