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新常態下的新經濟調節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9-02 05:09:07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中國人的發展經濟學學會和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經濟新常態下人的發展對資源配置的模式研究——中國人的發展經濟學學會201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吉林大學召開,來自國內50多家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與會者特別探討了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應如何採取新的經濟調節模式這一主題。中國人的發展經濟學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許崇正教授指出,一方面,目前西方新古典和新自由主義的市場調節模式已出現危機,不適合中國;另一方面,政府調節模式也有重大缺陷。經濟新常態下必須依賴和選擇第三種調節模式:即人的發展對資源配置的調節模式。世界已進入後現代主義時代,或稱“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以往和我們目前正在使用的“物對物的生産”和“貨幣對貨幣的生産”(即市場、金融主導型發展模式)已經過時,出現了危機。如仍然使用這一調節模式,必然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兩級分化加劇等問題。人的發展經濟學正是為了找到一條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為目標、為調節模式的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道路。
人的發展對資源配置調節模式的特徵如下:第一,在積累體制方面,“人”取代物和貨幣,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第二,在調節模式方面,教育、培訓、醫療、護理、文化、休閒、老年服務、社會保障等行業,以及人的民主推動力、分配正義、分享經濟、收入分配結構、人的精神需求、思想道德水準、人生觀、價值觀、人的生命健康需求、勞動保障、社會福祉的提升、以人為本的科技觀、勞動時間的縮短、個人生態公正、代內公正、代際公正等對需求都起著較強的調節作用,成為新的調節手段的主要內容。第三,在資源調節的評價體系上,人類發展指數、人類發展的指標體系、人類幸福指數、人的自由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方法,對於引導、優化資源配置,評價資源配置的優劣得失、水準程度,起著越來越重要的評價考核作用和標準。第四,在財富形成(價值創造)和財富(價值)分配方面,人的才能、智慧、創造力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知識經濟、網際網路+對資源的強大調節作用越來越明顯。第五,在財富資源的流通、消耗和儲存上,物的經濟正在被日益快速發展的智慧經濟、網際網路+等經濟逐漸取代。第六,在財富體系構成和財富資源的開發上,知識智慧體系和知識經濟所佔比重越來越大。第七,在生態資源保護方面,非政府、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民間組織和個人作用越來越大。
對於上述觀點,許多學者做出了新的補充。南京大學經濟學院葛揚教授認為,促進人的發展,首先要提高人的收入水準,使人們有能力發展自己,提高自己。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以及隨之而來的消費市場的擴大,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西北大學經濟學院吳軍華博士認為,依靠人口和自然資源作為發展改革的紅利時代行將結束,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域下的制度紅利,創新紅利和知識科技進步紅利才是未來優化資源配置的新動力引擎。上海大學劉錚教授認為,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必須摒棄數量擴張的傳統思維,轉向品質提升的良性軌道,實現“人”的城鎮化。吉林大學劉洋教授認為,要從新古典主義的把“人”抽象渲染為“經濟人”的理論中走出來,構造真正符合客觀世界的“人的發展經濟學”的研究範式與理論體系。